童 心
不知不覺,「人生憑闌處」迎來了2022年與讀者的最後一次見面。一直很喜歡「憑闌」的狀態:不論一個人身處何方,總不應該忘記去觀察、去眺望,進而思索生活的種種,在一點一滴豐富人生閱歷中,積澱對命運的一份坦然、積累對生命的熱愛。我想把這樣的狀態,寫出來同更多的人分享,所以就有了這個專欄。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或許,2022年並不是一個輕鬆的年份。年初,全港第五波疫情爆發,整個城市都在經受考驗。那段日子,我於家中避疫,雖然偶爾也難免煩躁,但好在有更充足的時間讀書和寫作。這兩件事讓人可以在時間上思接千載、在空間上視通萬里,它打開了疫情將我困住的那個時空,讓我超越了現實的處境,給了我更加遼闊的精神世界。我回憶着成長的足跡、體味着親情的可貴,我凝視着不經意的生活轉身處,那些陪伴我的學生們,給了永遠的溫情;我亦咀嚼着「黃鳥於飛,集於灌木」的美麗意象,「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宏大場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深沉思考……生活不會一味地累於困頓,只要我們心存希望,明天就一定是嶄新的。這是疫情之中,當我迎來了人生的又一個夏天時,發出的由衷感慨。
我的學生們經常會在這個專欄裏找尋自己熟悉的影子和故事。我最開心的事情,莫過於有次星期一的早晨,有學生通過Ig傳來信息:「老師,你寫的那個曉芊是不是之前隔壁班的?」「老師,我也很喜歡讀《傅雷家書》,你說的版本可以借我一下嗎?」「老師,我的家就住在長沙灣,想不到你對這裏有這麼多的了解,我還是第一次這樣詳細地知道這個社區的來龍去脈、前世今生呢。」我很開心。這是寫作的另一個意義。在文字中,我與讀者完成了交流。這樣的方式,溫暖又別致。我打開心扉,講述着屬於自己的故事,然後滿懷期待地看着它們走進更多的心靈,與更多的精神世界發生了碰撞和共鳴。
印象最深的是我在帶領學生去聽了一名香港中學生的小提琴獨奏會,與學生們藉此展開的討論——同是16歲,人和人的差距究竟來源於什麼?「這世界只有一種成功,那就是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暢快淋漓地過一生。我們努力讀書,就是為了不斷找到真正有趣的事。」當我最後給出這個看似並不完美的答案,學生們卻包容地欣然接受。我想,教育的目的,也正在於此。
「把酒祝東風,且共從容。」對於即將到來的2023年,我們應該有更熱切的希望和憧憬。我樂於相信,明朝花勝今年紅!親愛的讀者朋友,希望「人生憑闌處」能夠陪伴你體驗更豐富的人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