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振輝 香港資深出版人
執筆時,四年一度的「世界盃」已進入決賽階段。冠軍誰屬?阿根廷還是法國,已有分曉。「盃」當然可寫作「杯」,可歷來香港各大傳媒都以「盃」代「杯」,連帶一些較大型的國際體育賽事,如:「英國足總盃」、「亞洲冠軍球會盃」,甚至「香港回歸盃」,都一律用上「盃」這個字形。
「恒生銀行」是一家於1933年在香港成立的華資銀行。「恆香老餅家」是香港一間位於新界元朗的傳統中式餅家,成立於1920年。曾經有人經過時口講指畫,說是那一家應跟隨另一家中「恒」的字形,又或當中有人寫錯別字。
「香港專業教育學院」(沙田分校)以及「香港專業教育學院」(李惠利分校)均由香港教育局直轄統辦,為何前者用上「教」這個字形,後者卻用上不同寫法的「教」字,令人費解。
同為電視台,為何「無綫」和「有線」用上不同的「線」。社會上一般都認為「線」才是「正寫」或所謂「正體字」,但是大型公營機構如港鐵(MTR)涉及「綫」字都一律採用「綫」這個字形,像是告訴人們我行我素似的。
「香港上海銀行有限公司」於1864年在香港成立。1881年中文名稱改為「香港上海滙豐銀行」,「滙豐」這兩個字據說取其「滙款豐裕」之意。通過電腦輸入法,「滙豐」中的這個「滙」字一般都沒能出現,取而代之就是另一個相似字形——「匯」,即現時大街小巷的「匯款」公司所用的「匯」字,那是否意味着大銀行如「滙豐」也需要因應實際環境而把「滙豐」寫成「匯豐」呢?
上面帶出的實例,正正告訴人們當中存在了字形上的差異。嚴格來說,各有關方面毋須刻意互相遷就,皆因所沿用的都是認可的漢字,只不過是各有所取而已。
所講的字形分別稱為「正體字」和「異體字」。「正體字」是文字的「標準字體」,亦指「規範漢字字體」以及通行的「印刷體」;「異體字」與所訂的「正體字」相對,包括俗字、古字、簡字等。如此看來,「正體字」和「異體字」絕對是同時成立的。但歷代包括文人總覺得「正」才是正統、正宗甚至是唯一的,而「異」雖可同時成立卻是「異類」,於是總教人有一種莫明的抗拒感。由於這種偏差觀念植根於民心,一些「異體字」的用家用時會覺得相當困擾,就好像是用錯了似的;久而久之也就大夥兒的都把「異體字」摒棄了,與應看情況使用的原意完全不符。
在今期結束之前,讓筆者交代一下上述幾套字在香港的「正異性」:
杯(正)、盃(異);恒(正)、恆(異)
教(正)、教(異);線(正)、綫(異)
匯(正)、滙(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