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管是「劏房」還是「豬欄劏房」,聽者也不好受,更何況親身走進元朗石埗村「豬欄劏房」。該處雖已「豬去」,但並沒有「樓空」。約4,000方呎的舊豬場已被劏成15戶,住進逾20名租客,有人一住十多年,明知是僅比露宿街頭好一點的簡陋劏房,仍然捨不得搬走。
住了9年的阿明坦言渴望有天上樓,住進公屋,但那天真的到來時,卻可能捨不得搬走,「這裏很有人情味,煮飯時少了一片薑,叫一聲,就會有鄰居遞給你。沖涼時忘了煲水,卻發現鄰居早已為人煲埋。」
有「豬欄劏房」戶自豪地跟香港文匯報記者說: 「疫情下我們沒有一人確診,衞生環境雖然不如人意,但守望相助下,大家還是盡力做好了本分!」
蘭姐獲贈物資十分開心
探訪元朗石埗村後,「愛義同行」義工團又到元朗唐人新村的鐵皮屋,單位雖然不是由豬欄改建而成,但畢竟是鐵皮屋,颱風下少不了遇上滲水。59歲的張彩蘭獨居上址15年,這天收到義工送上的物資開心不已。她現時只靠每月逾5,000元的綜援金為生,扣除約3,000元的租金開支,生活捉襟見肘,早前煤氣爐壞了也不捨得買,惟有在街上拾回一個舊爐,義工看見後認為太危險,着她不要用,送上新的。近日氣溫急降,蘭姐只有掏腰包買來一個百多元的簡單暖爐,哪怕只是一點微暖,也樂在其中。 ◆香港文匯報記者 文禮願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