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芷希個案打破地域界線 醫管局指今次屬「特事特辦」
香港有近3,000人輪候各類器官移植,過去每年只成功配對及進行約500宗移植手術,雖然內地「人體器官獲取組織(OPO)資質單位」接受港澳台居民申請輪候配對器官,惟即使成功配對,也要香港病人親身到內地指定醫院接受手術,今次芷希的個案打破了地域界線,惟醫管局指今次安排屬「特事特辦」。醫療衞生界立法會議員林哲玄及民建聯立法會議員葛珮帆均認為,今次成功由內地跨境將器官送港移植,為建立香港與內地跨境捐贈器官的渠道,儼如打開一扇門,希望香港特區政府與內地相關部門商討建立機制,日後跨境捐贈器官能有渠道,更快捷完成移植。
◆香港文匯報記者 劉明
根據醫管局數字,截至今年9月底,香港有近3,000人等候各類器官移植,其中以腎臟佔大多數,輪候人數超過2,400人,但每年捐出的腎臟數字僅有雙位數,如去年捐出的遺體腎臟連同活體捐贈合共僅有72個,今年頭九個月只有42個,其他器官如肝臟及心臟等每年捐贈數字亦只有雙位數甚至單位數(見表)。
芷希今次移植手術要經人體器官移植委員會審批,委員會主席黃幸怡昨晚在回覆香港文匯報表示,欣然得悉芷希手術成功,並正在深切治療部接受觀察。她表示,委員會審閱醫院管理局就芷希的移植手術,有關輸入人體器官作移植用途的文件,確認符合《人體器官移植條例》要求,故給予進行受規限器官移植的批准。
有關的審批準則複雜,根據條例,除需由註冊醫生移植外,有關器官輸入香港時要附有相關進口器官證明書,須載有各項條例所需資料,包括陳述該器官取得符合當地一切適用法律、切除該器官所在醫院是獲當地政府授權進行器官切除作移植用途的醫院,以及該地並無任何人為有關器官的提供作出或接受付款,有關註冊醫生並已向委員會提供該證明書正本或副本。
兩地未有先例是基於技術考慮
2016年,中文大學20歲學生馬倬朗也急需「新心」續命,據悉當時廣州曾成功配對到合適心臟,惟基於法規、運送保存等考慮因素,最終叫停。馬倬朗最後雖然在港成功找到合適心臟,但移植後卻因排斥而不治。
本身是外科醫生的林哲玄昨日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指出,以往未有內地捐贈的器官送港移植,是基於技術考慮,「運送器官過程需要甚高的技術要求,並非每個省巿也能作出有關安排。摘除的器官要用作移植,運送時間必須極短,是以小時計,要有專門的容器盛載,及需要低溫溶液在無菌狀態下保存,所以是爭分奪秒,且心臟不似眼角膜般在低溫下可保存較長時間。」
他認為,今次芷希的成功例子,是兩地部門和團隊積極協作,在短時間內將器官送至香港移植,這是打開了一扇門,為香港與內地跨境器官捐贈移植邁出第一步,而他期望日後能建立機制,將兩地跨境捐贈器官常規化。
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擔任香港大學深圳醫院院長時,曾提出考慮與內地政府商討設立專為港人輪候內地器官捐贈的輪候冊,林哲玄希望香港特區政府與內地相關部門商討,建立有關機制,「香港特區政府正與內地商討港人在大灣區購買醫保、擴大藥械通範圍等安排,現要加多跨境器官捐贈一項,而香港每年不少病人未等到移植已去世,因此這更具迫切性。」
葛珮帆向香港文匯報表示,對香港成功移植內地捐贈器官感到欣慰。她認為兩地之前未有跨境捐贈,是以往香港特區政府未有積極開通有關渠道,如今有內地器官成功配對並送港移植,實屬喜訊,期望跨境器官捐贈恒常化,建立雙向渠道,一方面接受內地配對適合本港病人的器官,本港若有捐贈器官未能配對給病人,亦可捐予內地合適患者。
她指出,特區政府同時要加大宣傳器官捐贈的力度,「我在十八區擺過街站宣傳,遞到埋去(巿民)會填(器官捐贈表格),但自己不會主動,就算現時可網上登記,巿民亦沒有主動自己登記。」除本地登記外,她認為香港應與內地建立捐贈渠道,將有關網絡擴大,以惠及更多等候移植器官的人士。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