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舞利用小樓的窗戶,配上實時攝影投影,將小樓外立面變成回憶聚集之地。 攝影:Yvonne Chan
◆由薄扶林村村民社群主導的茶粿工作坊吸引眾多市民參與。
◆舞者在鐵走廊上奔跑舞動。攝影:Yvonne Chan
◆誼樂社曾在牧場演奏充滿田園氣息的樂章。誼樂社供圖
◆薄鳧林牧場開設瑜伽班,邀市民在古蹟草地上感受日光初現與日落餘暉。
◆「郵差陳的照相機——陳銘強作品展」記錄薄扶林40年來的變遷。攝影:張岳悅
◆薄鳧林牧場古蹟及業務發展經理林楚穎 攝影:張岳悅

香港表演場地緊張,隱藏在城中的各式古蹟正在成為藝術的新舞台。燈光、音樂、舞蹈、馬戲、戲劇……織就千言萬語,或在歷史的塵埃中激起迴響;或穿越時光,留下當下的印記。香港文匯報記者走訪大館、道風山與薄鳧林牧場,看在這些風格迥異的獨特空間中,藝術家與策劃人們如何用創意突破限制,用藝術講述古蹟的新故事。

坐落於香港薄扶林道的薄鳧林牧場現為一級歷史建築,它既為古蹟保育項目,也映照社區發展歷程,更標誌香港文物建築保育趨勢上的一個里程碑——由在地社群主導,凝聚地方力量,確立共同身份,使古蹟與所在文化地境成為香港人共有的寶藏。

試業至今,牧場一方面透過舉辦展覽、導賞團及工作坊等方式,以多元角度演繹牧場與周邊社區的連結;另一方面,也藉由不同的藝術創作,在充滿歷史與回憶的空間中,編織新的想像。◆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尉瑋、張岳悅 圖:薄鳧林牧場、CCDC提供

薄鳧林牧場前身為1887年建成的舊牛奶公司高級職員宿舍「寶馬」(Braemar),屬發展局第四期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的一部分,宿舍在2009年12月獲古物諮詢委員會評為一級歷史建築。2015年6月,香港明愛獲選活化該舊宿舍,並特意取了薄扶林的古名「薄鳧林」,為項目命名薄鳧林牧場,以凸顯當地的悠久歷史。如今,薄鳧林牧場由香港明愛及薄扶林村文化地境保育共同策劃及營運,實踐薄扶林獨特工農業歷史文化地境的保育與文化創造歷程。

多元形式講述社區故事

薄鳧林牧場主樓現作展覽之用,今年4月21日開幕試業時展出舊牛奶公司的文物,包括當年的乳品容器、海報、員工證、相片等,重現舊牛奶公司的歷史和昔日牧場運作的情景。當年奶牛業發達的時候,薄扶林村全村半數人口都為牛奶公司打工,牛奶公司每個月出糧的兩日自然成為村中最熱鬧的時刻,村外的商販都會專程到大街舖前空地擺賣日用品。薄鳧林牧場古蹟及業務發展經理林楚穎表示:「牧場其實是一個平台,我們除了會講述牧場的歷史,也會連結薄扶林的歷史。我們的距離其實很近,對村民來說,牧場猶如他們童年的後花園,充滿難忘回憶和深厚感情。當村民知道牧場成為政府活化古蹟計劃的一部分時,不少人都想回到牧場工作,與觀眾分享自己當年照顧乳牛、親近自然的故事。」

她補充道:「村民熱情好客,從不介意市民到自己的村子裏參觀,還組織了薄扶林村文化環境保育小組,定期舉辦導賞活動。明愛有個社區團隊在薄扶林村扎根十幾年,與村民日漸熟絡,村民便主動向明愛提議,共同申請牧場的活化計劃。」薄鳧林牧場與薄扶林村的緣分就此延續。

工作坊由在地社群主導

薄鳧林牧場的活動策劃中從來注重「在地」部分,保有村民們對薄扶林這片土地的歸屬感,亦將順應自然調息的喜悅分享給更多的市民。在林楚穎的記憶中,村民們向來團結一心,會主動分享村中的最新動態,她說:「中秋節時舉辦燈謎晚會,臨近新年則開始種植白蘿蔔,於是我們也舉辦了蘿蔔絲茶粿工作坊。我們向來合作緊密,導賞團也會走入村子的範圍,再走到後山參觀牧場草廬遺跡。」

據林楚穎介紹,薄扶林村民過去自發成立了若干小組,牧場便邀請這些小組主導舉辦各式特色工作坊,如「樂根源」教授茶粿等傳統食物製作,「村姑工房」以天然染料做出純粹顏色,還有舞火龍師傅傳授紮製技巧……如今牧場的展覽中開闢有空間講述這些小組的故事,每日都有村民義工擔任導賞員,與觀眾「偶遇」,「觀眾每次來到這裏,都會聽到不同人講述不同的故事,我們希望將原本單向的展覽化為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互動。」

同時,牧場持續與本地文化藝術團體合作,或由城市當代舞蹈團打造光影裝置舞蹈劇場,或由誼樂社演奏充滿田園氣息的古典樂章,或在百年古蹟的草地上開展一場身體平衡與柔韌的瑜伽探索……

攝影展追溯薄扶林歷史

雖然薄鳧林牧場目前還處於試業階段,僅限預約人士參觀及參與工作坊,但關於這裏的故事並不囿於一隅。上月,薄鳧林牧場參加「文物時尚·荷李活道2022」活動,於大館舉辦拓印工作坊,分享牧場與社區活化的故事,與參加者一同展開想像,拓印出牧場的未來。同日,「郵差陳的照相機——陳銘強作品展」於藝穗會揭幕,展出在薄扶林村派信40年的郵差陳銘強拍下的照片,他的相機不僅記錄了香港的山林美景,更見證薄扶林40年來的變遷。原來展覽設於藝穗會也是別具意義,被列為一級歷史建築的藝穗會會址原是1892年建成的舊牛奶公司倉庫,直至1970年代仍為牛奶公司總部。

走進展廳,彷彿開啟了一場穿越時空的老香港旅行。觀眾可沿着天花板懸掛的藍色粗麻繩走遍場館,對應由郵政總局到薄鳧林牧場的海旁路線,沿途會看到郵差陳的自述摘錄,更能欣賞舊香港全景照和舊報紙拼貼畫。一張張黑白相片沉澱着香江歷史,亦細訴陳銘強對薄扶林的感情。展覽同樣是薄鳧林牧場社區藝術計劃的一部分,策展人林楚穎說:「社區藝術的有趣之處在於,每個人對這裏都會有不同的觀察角度,留下獨特回憶,展開各異想像。開幕的那天,陳銘強在座談會上分享了親身所歷的薄扶林村故事,也有很多當年的街坊專程回來與他合照留念。」

薄鳧林牧場是這場展覽旅行的終點,同時也是起點,追溯歷史、連結社區的故事從未完結。

「這裏的大環境是很漂亮的天然舞台,有助帶大家進入浪漫氛圍。」

「對村民來說,牧場猶如他們童年的後花園,充滿難忘回憶和深厚感情。」

「社區藝術的有趣之處在於,每個人對這裏都會有不同的觀察角度,留下獨特回憶,展開各異想像。」

「大家都去找自己舒適的方式去試不同可能,這也是場地賦予他們的靈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