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談起香港的猶太人,大家腦海裏自然浮出一位赫赫有名的光頭老外,被人譽為「蘭桂坊之父」的盛智文。在他擔任海洋公園董事局主席時,經常在媒體前扮鬼扮馬,充分展示其鮮明幽默的形象,在香港人心中佔有一定的地位。最令人茶餘飯後談論的事,就是他經營有道,令海洋公園當年的年收入超越另一個著名的主題公園。
另一位猶太人經營的生意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若沒有了它,我們會在夏日炎炎中汗流浹背,在寒風凜冽的冬天瑟縮一角,晚上在家會漆黑一片不見光明,他就是中華電力公司的大股東、嘉道理家族掌舵人米高嘉道理,除了中電以外,著名五星級酒店半島酒店,以及超過百年歷史的山頂纜車,都是他們的產業之一。
嘉道理家族在香港安居立業逾越百年,毫無疑問蘊藏更引人入勝的精彩故事。一位曾擔任美國重要媒體要職的記者、普立茲獎得主考夫曼(Jonathan Kaufman),曾經洋洋灑灑地寫了一本嘉道理家族及沙宣家族的發跡歷史,名為《從上海到香港,最後的金融大帝》(The Last Kings of Shanghai),故事盪氣迴腸、曲折離奇,述說兩個家族由印度遠渡香港乃至上海,開疆拓土建立一個商業的帝國,掌控兩個國際大都會的經濟命脈。由於他們沒有政治上的信仰,發揮了商人敏銳的金錢嗅覺,左右逢源,除積極地打入當時英國的上流社會,還在近代中國政治人物之間穿梭,曾經叱咤風雲一時,最終在香港落地生根。
猶太人大致可區分為賽法迪與阿什肯納茲兩大族群,而第一波遷居香港的猶太社群大多屬於前者,原先生活在中亞,如伊拉克、伊朗等地。他們瞄準當時英國管治下的香港發展商貿的潛力,攜帶資金來港建立商業王國,上文提及的嘉道理家族等便是此類。第二波移居香港的猶太人則屬於後者,在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初,因歐洲的政治運動,而由原居地(歐洲及俄羅斯)到香港避難。
當時,兩組社群在香港社經地位懸殊,賽法迪族群早已於香港建基立業,經濟生活較為優渥。作為來自外地的非英國人,他們大多投入本地歐洲人的社交生活,並且在政治上積極操作,與港英政府打交道,如沙宣、庇理羅士等更獲委任為立法局議員。
同時,他們樂意作出慈善捐獻及參與社會服務,獲授爵士甚至是勳爵銜者比比皆是。相反,阿什肯納茲族群的社經地位則稍遜一籌。
時至今天,十九世紀來港發展的猶太家族幾乎蕩然無存,只有嘉道理家族仍以香港為家,為人所津津樂道。尤其是他們熱心公益,造福社會。
首先,在教育方面來說。嘉道理家族曾在沙宣家族的印度孟買公司任職,與印度關係殊深。早年香港印裔社群缺乏為學童而設的學校,艾理士嘉道理於是資助一所新的政府學校,也就是現在的官立嘉道理爵士學校。該校的特點是首間教授北印度語及烏爾都語的,迄今仍服務印度裔、尼泊爾裔、巴基斯坦裔等在港學童。
其次,在農業方面,嘉道理家族兩兄弟賀理士嘉道理和羅蘭士嘉道理於上世紀五十年代扶助香港農業,成立了一個嘉道理農業輔助會,旨在提供培訓、農資和免息貸款予有需要的農民,並且設立推廣農場(嘉道理農場前身),推廣改良的耕種和畜牧方法。儘管香港農業日漸式微,嘉道理農場已轉型關注環保議題,嘉道理家族在過去歲月中對推廣香港農業貢獻良多。
◆ 李鈞杰(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現職為大專院校助理教授。作品見佛門網,近作〈戰後香港佛教興辦教育(1945-1960年)〉刊載《新亞論叢》第21期。)
逢星期五見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