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繼續導讀《左傳·隱公元年》「鄭伯克段於鄢」的故事:

既而①大叔命西鄙②北鄙貳於己③。公子呂④曰:「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欲與大叔,臣請事⑤之;若弗與,則請除之。無生民心。」公曰:「無庸⑥ ,將自及⑦。」

大叔又收貳以為己邑,至於廩延。子封曰:「可矣。厚將得眾。」公曰:「不義,不暱⑧。厚將崩⑨。」

大叔完聚⑩,繕甲兵⑪,具卒乘⑫,將襲鄭。夫人將啟之。公聞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於鄢。公伐諸⑬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書曰:「鄭伯克段於鄢。」段不弟⑭,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稱鄭伯⑮,譏失教也;謂之鄭志。不言出奔,難⑯之也。

根據《左傳》所述,《春秋》「鄭伯克段於鄢」六字,原來大有文章:稱「鄭伯」而不言「鄭人」,是要顯出鄭莊公處理太叔段一事不當,否則當言「鄭人」,表示鄭國舉國之人皆欲伐段。稱作「段」而不言「弟」,是要顯出太叔段不守弟弟的本分。用「克」字形容這場紛爭,是要表明鄭莊公與太叔段不念兄弟情誼,猶如兩個國君相爭。段實出奔逃亡,《春秋》卻不言「出奔」,這是為了責難鄭莊公本來就想誘使其弟造反,然後加以誅除,故曰「鄭志」,說明莊公本心如此。是《春秋》重於誅心,而不重於記載事實,一字一語,皆寓褒貶、彰善惡。後世謂「春秋筆法」微言大義,由此可見一斑。

譯文

不久,太叔命令西部和北部邊境要同時聽命於自己。公子呂說:「國家受不了兩屬的情況,您將如何處理這件事?如果您想把鄭國讓給太叔,請讓我去侍奉他;如果不給,就請去除掉他,不要使人民生二心。」莊公說:「用不着,他會自食其果。」

太叔將兩屬的地方收為己有,並擴展到廩延。公子呂說:「可以出手了。勢力雄厚,將會得到民眾親附。」莊公說:「所為不義,民眾不會親附,那份勢力就會崩潰。」

太叔加固城郭,積聚糧草,整治鎧甲和兵器,準備好步兵和車乘,將要偷襲鄭國都城。姜氏將作內應開啟城門。莊公打聽到他們起兵的日期,說:「可以了。」命令公子呂率領二百輛戰車攻打京城。京城的人反叛太叔段。太叔段逃到鄢地。莊公又追到鄢地攻打他。五月二十三日,太叔又逃到共地。

《春秋》記載說:「鄭伯克段於鄢。」太叔段沒守好弟弟的本分,所以不寫「弟」字;兩兄弟如同兩個國君相爭,所以稱之為「克」;稱為「鄭伯」,是譏刺鄭莊公沒有教導好弟弟,說明這是鄭莊公的本心。不寫「出奔」,是為了責難莊公有意趕絕太叔段。

註釋

① 既而:不久。「既」字本義是食畢,引申有完成、已經的意思。

② 鄙:邊邑。西鄙、北鄙,指鄭國西部與北部邊境一帶的地方。

③ 貳於己:貳,兩屬,臣屬於二主。即既屬於莊公,又屬於自己。

④ 公子呂:鄭國大夫,宗室成員,字子封。

⑤ 事:侍奉。《論語·學而》:「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⑥ 無庸:庸,通「用」。無庸,即不用,指用不着除之。

⑦ 自及:自及於禍,即自食其果。

⑧ 不義不暱:暱,親近。不義,指所為不義。不暱,指民眾不會親附。

⑨ 厚將崩:《說文》:「厚,山陵之厚也。」又曰:「崩,山壞也。」這裏均用其本義,謂共叔段所為不義,得不到民眾親附,即使堆積成高山,也會崩塌。

⑩ 完聚:完,繕,修葺,這裏指加固城郭。聚,指聚集糧草、人民。

⑪ 繕甲兵:修補鎧甲和兵器。

⑫ 具卒乘:具,準備。卒,步兵。乘,車兵。

⑬ 諸:「之於」的合音字。

⑭ 不弟:不守做弟弟的本分。弟,這裏用作動詞。

⑮ 鄭伯:鄭屬伯爵,故稱「鄭伯」,這裏指鄭莊公。

⑯ 難:責難,譴責。一說,難指困難、為難,謂史官不寫共叔段主動出奔,乃因此分明為莊公有意為之,故難以下筆。

◆ 謝向榮教授 香港能仁專上學院文學院院長

隔星期三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