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爆紅引來不少「AI技術取代人類工作」的討論,不過《觀察家報》專欄作家馬利克認為,ChatGPT等AI軟件雖能與人類交流,但本質上仍是「模仿」而非「理解」人類的語言,就算利用AI技術「妙筆生花」寫出優秀作品,無法真正理解其中含義,仍將是AI軟件的局限所在。

馬利克指出,人類在思考、談話、閱讀和寫作時會運用文字,AI系統收集大量數據給出答案時,也是在「運用」這些文字。然而對於AI系統而言,操作文字符號只是不知其中含義的模仿行為,實則在人類眼中,文字的含義不僅浮於表面,更在於其傳達的理念和思想,「只有我生活在與其他有思想、有感覺,能夠言談交流的人組成的社群之中,與其他人保持緊密聯繫,我才能理解自己。」

馬利克也提醒,即使是AI系統也是人類訓練的成果,它的答案絕非永遠客觀公正,反而可能存在偏見,這更提醒人們了解事件不能流於表面,要綜合分析才能作出判斷,「我們生活在一個表面意義較深刻含義更重要的時代,人們經常輕易被字面含義迷惑。如今ChatGPT不僅揭示了AI的進步,也揭示了它的局限性,讓我們明白保持遠見的重要性。」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