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荀子,名況,被尊稱為荀卿,是戰國末期儒家的代表人物,與孟子齊名。荀子主張性惡論,認為人性本惡,人要經後天教育改造,才能行善守禮;沒有經過聖賢之道教化的人,會對社會帶來負面影響。因此,荀子特別重視學習,強調要通過教育,讓人學習禮義法度,從而改變本性,提升個人修養,終而向善。
《勸學》一文,旨在勸勉讀者專心致志地不斷學習,既鑽研聖人的學說,也學習禮樂教化,並時刻自我反省,以明智的心思,點點滴滴地積學修德,達至完美的人格修養。
文章第一句即提出「學不可以已」的觀點,作者指出學無止境,勸勉讀者不可停止學習。「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指靛青色的顏料本來自藍草,但經提煉後,靛青色顏料比原本藍草的顏色要青得多;「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指冰是由水凝固而成的,但其溫度低於水,比水更冰冷;「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指樹木的枝幹本來長得筆直,經過加工,可把它屈曲成車輪,它的弧度合乎圓規畫出來的圖形。「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指木材被工匠以墨繩校正加工就能變得筆直,刀劍在磨刀石上磨過就能變得鋒利。「參省乎己」指要時刻反思,即《論語》「吾日三省吾身」的意思。「知明而行無過」指心智澄明而行為無過,是博學和自我反思的結果。
「學不可以已」既是首段題旨,也是全文中心論題。為了具體說明這個抽象的道理,作者接連用了五個比喻。「青出於藍」與「冰生於水」,其共性在質變,作者通過這兩個比喻,說明學習足以改變本性,讓內在的潛質得以彰顯,以成就高尚的人格;再以「輮以為輪」作比喻,指出後天的改造作用,從而說明學習可造就人才;之後用「木受繩則直」和「金就礪則利」兩個比喻,說明「博學」與「修身」是改造人才的關鍵。
「學」的內涵包括知識的求取、性情的淬鍊和品格的成全。荀子認為君子要以聖賢之道為依歸,以禮樂教化為規範,積學修德,再三檢討與反省,以達至心思明智、行為無過的境界。
賞析由不同的專家、學者撰寫,教育局修訂;書法由陳用博士、任貫中先生撰寫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