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良 心
我們走進雲南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勐海所),發現裏面既沒有高樓大廈,也沒有花園廣場,而是一大片廣闊的山林坡地,據介紹有1,300多畝,既像一個農場,又似一個林場。到處都是茶園,每一片茶園都標有簡要的茶種資料。茶園之間有些代表各民族風格的簡易草棚竹樓,裏面展示民族風俗和有關茶的歷史文化器具。汪雲剛所長陪我們邊參觀邊介紹,雲南農業科學院茶業研究所是我國頗具歷史的著名茶業研究所,其前身為1938年4月創建的雲南思普區茶業試驗場。思普區是新中國成立前雲南西南部的地方區劃,其區域包括今普洱市、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全境及臨滄市臨翔區、雙江縣、滄源縣等廣大地區。這個面積廣達7萬多平方公里的思普區,自古就是雲南普洱茶主產區。18至19世紀思普區的思茅已是茶馬交易的中心。上世紀三十年代,思茅成立「思普企業局」,並在勐海南糯山建立思普茶業試驗場(茶廠)。1950年思普區全境解放後思普茶業試驗場成為解放軍思普專區生產大隊,1951年後轉為雲南省農林廳佛海(勐海)茶葉試驗場,並在南糯山建立實驗基地。1959年升格為思茅專區勐海茶葉科學研究所。1979年底成為雲南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勐海所)。
茶研所多年來圍繞大葉種茶樹種質資源、新品種選育、栽培植保、茶葉加工、生理生化、茶經濟、茶文化等方面開展科技創新和示範推廣工作,先後完成了數百個科研項目,獲得多項國家級科技成果獎和40多項國家發明專利。建成了全國面積最大、保存茶樹資源數量最多的國家種質大葉茶樹資源圃,保存珍稀茶樹資源2,500餘份,選育出「雲抗10號」、「紫鵑」等茶樹良種,研製開發了「沁香」、「佛香」和「紫鵑」等多個國家級名優普洱茶及綠茶和紅茶產品。茶研所已建有國家農業部的國家種質大葉茶樹資源圃、國家現代農業科技示範茶葉展示基地和國家茶葉產業技術體系西雙版納綜合試驗站,成為中國大葉茶創新中心和中國普洱茶研究基地。
汪所長帶我們重點參觀了種質大葉茶樹資源圃,這片種質資源圃有200多畝,植有60多萬株茶樹。我們首先來到「雲抗10號」茶園。汪所長指點我們仔細看這裏的茶樹,樹型喬木,樹姿開展,葉大厚軟,芽頭中等。葉片向上着生,葉片窄橢圓形,葉身稍內摺,葉齒粗淺。芽葉較肥壯,淺綠色,茸毛多。汪所長介紹,「雲抗10號」是國家級良種,由茶葉研究所1954年從南糯山自然群體中單株選出的抗寒後代,經多年系統選育而成。這種茶樹抗寒、抗旱和抗病蟲害性能強,扦插移植及繁殖成活率高,茶葉產量高。春茶一芽二葉含茶多酚35%,茶氣較強,滋味濃強甘甜,是加工普洱茶的上乘品種。製紅茶綠茶也都香高持久,滋味濃強,現已成為雲南茶區種植面積最大的無性系茶園。後經了解,參與選育「雲抗10號」的茶研所專家肖時英先生被茶界譽為「雲南無性系茶樹良種之父」(肖先生今年8月在普洱市逝世,享年91歲)。
接着汪所長帶我們來到一片紫紅色的茶園,這就是當時炒得很熱的紫鵑茶。紫鵑茶是這個茶研所科技人員發現培育的雲南大葉種普洱茶家族裏的一個變異品種。據介紹,1985年,茶研所科技人員在該所大葉種茶樹園中發現一株芽、葉、莖都為紫色的茶樹,由其鮮葉加工而成的烘青綠茶,茶菁色澤為紫色,湯色亦為紫色,香氣純正,滋味濃強,故取名為紫鵑茶。經過不同的工藝,紫鵑茶葉不僅可製成優質紫鵑普洱茶,也可製成紫鵑紅茶等。2005年,國家林業局將紫鵑茶列入國家級保護新品種。我們在汪所長指導下非常認真觀察紫鵑茶樹,茶樹不高,為小喬木、大葉類。樹姿半開展,分枝部位較高,分枝密度中等。葉片呈上斜着生,柳葉形,葉尖尖,葉片平滑較硬,葉緣平整,鋸齒淺鈍。最鮮明的形象是樹幹、枝、莖、葉均呈紫紅或紫褐色。
茶聖陸羽在《茶經》中說:「茶者,南方之嘉木也。野者上,園者次。陽崖陰林,紫者上,綠者次……」這表明,在陸羽心中,紫茶為上,是尊貴的象徵。陸羽《茶經》中提到的「紫者上」是野生的紫芽茶樹,紫芽茶樹為野生喬木茶的變異品種,一般只有芽尖部分變異為紫色,同一棵樹並非每年都會產生變異,具體與當年的雨水和氣候有一定的關係,由於總量少,加之採集比較困難,是很稀有的品種。而紫鵑茶樹與紫芽茶樹不同,屬於人工培育品種,不僅紫莖、紫葉、紫芽,通體皆紫,而且還有紫色的茶湯和葉底。據研究,其獨特紫色的成因,是因為茶葉中的花青素含量豐富,紫鵑茶葉中的花青素含量是其他茶葉的10倍。花青素是當今人類發現的最有效的抗氧化劑,具有抑脂質防氧化、清除自由基、降血壓等多種功效,並有助於治療或預防癌症、心血管疾病、神經性疾病、循環系統紊亂及炎症等。紫鵑茶葉中的黃酮類、咖啡鹼、鋅等物質含量也比一般的雲南大葉種茶要高。因此紫鵑茶具有一定的保健功效,常喝可降血壓、降血糖和減肥,據說在抗紫外線方面也有作用,能夠有效減輕長時間使用電腦造成的輻射影響。不過近年來紫鵑茶的培育和製作有些濫,良莠不齊,故對紫鵑茶也有不少爭議。口感滋味及功效如何,還靠茶友們自己研判和體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