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雖然詞典會把「to help」翻譯為「幫忙」,但中文卻不可以說「媽媽幫忙了我」,因為「幫忙」屬於述賓式,後面不可以再帶賓語。 資料圖片

喜歡文學的人,或許都曾渴望成為文青。年輕時在大學上必修課寫作訓練,大家以為就是寫寫東西,接受文學上的指點,然而誰也沒有想到,第一份作業居然連語文這一關也過不了。看着老師的評點,針對的大多是語文錯誤,那種打擊可想而知。

當年授課的是語法學家,對語言特別敏感。後來上她的「實用語法」課,也是必修課,講解語法和語法學知識,但還是未能完全體會語法有多重要。直到開始教書,我才感受到語法的妙處。

運用語法知識 更能讓人信服

你跟學生說這樣寫比較通順,相信我吧,我的語感比你好,學生才不買你的賬。畢竟每個人的語感不一樣,你憑什麼說自己是權威呢?這時候運用語法知識分析句子,解釋毛病,更能讓人信服。我於是發現語法是一把鑰匙,可以解開語言的奧秘,這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尤其管用。

曾有外籍學生寫出類似這樣的句子:「她幫忙了我。」我告訴他「幫忙」這個詞不可以帶賓語,但因有詞典直接翻譯為「to help」,這讓他充滿了疑問。我只好說明這個詞的結構和用法。從構詞法來說,「幫忙」屬於述賓式,第二個語素已經有賓語性質,故可視為不及物動詞。「幫忙」可以擴張(如「幫了我的忙」),故又可稱為離合詞。

充分理解語法 百利而無一害

有人認為語言旨在溝通,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的特點;又有人認為太多規則會妨礙文學創作,語言不能太死板。這些說法自然都有理據,而對語法有充分的理解,只有百利而無一害。

學了語法,我們會知道怎樣通過打破語法規則來取得修辭效果;認識語法,我們便有了鑑賞的能力,不會人云亦云。大部分人認為是對的,不一定就是對的,只有經過思考,理據充分,才可能是真理。

語法是基本功,學好了,要怎樣騰挪變化,便全看你喜歡了。

◆ 陳美亞博士 香港恒生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隔星期三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