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國森

義界,是語言學的術語,指一個詞語的定義。中國一詞的定義,可詳細亦可簡約。日前有朋友問:「中國」兩字連用最早可以追溯到什麼年代,遂草本文。

1963年在陝西寶雞出土的青銅器文物「何尊」,是「中國」兩字連用的最早物證。何尊鑄造於約三千年前西周初期周成王時,是現時國家規定第一批禁止離開國境展覽的一級國家文物。

國學大師王國維(1877年-1927年)提出「二重證據法」,主旨是以「地下之新材料」與「紙上之材料」互相印證。出土文物來自地下屬前者,也就是考古證;傳世經典都在紙上屬後者,也就是文獻證。何尊描述的中國,就是今天中國人都熟知的「天下的中心」。

中國一詞的定義,無論在古代漢語還是現代漢語,都可以分為三重概念。第一是地域的中國。在今天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全部領土,東至東三省,西至新疆西藏,北至黑龍江內蒙古,南至海南省三沙市。但是在夏商時期,中國的範圍只限於黃河流域中下游地區,主要是今天河南河北、山東山西四省。到了周代,陝西地區也算是中國了。不過近數十年的重大考古發現,刷新了我們讀史者的認知,夏商周三代的「中國」,諒來起碼還得要加入長江流域地區,也就是古書有談及的「蠻夷之地」。中國也有些地方在古時不屬中國,後來才加入中國大家庭,較遲的有新疆、西藏等省區。

此外,還有古時屬於中國,因為歷史發展的因素成為我們鄰國的國土。如朝鮮、韓國和越南等主權國。樂浪、玄菟、真番、臨屯合稱「漢四郡」,在漢武帝時納入中國版圖;今天朝鮮的首都平壤原屬樂浪郡、韓國的首都首爾原屬真番郡。還有越南首都河內原屬漢之交趾郡,漢廷南端的九真郡、日南郡都在今天越南北部。

中國的第二重意義是政治的中國、法理的中國,以中國的合法政府為代表。在今天就是中央人民政府,中國的外交事務,當然由中國政府代表人民執行了。

中國的第三重意義是文化的中國。一國族之文化是該國族所有成員生活方方面面的總和。除了種族血緣之外,還體現在語言文字、學術思想、典章制度、風俗習慣,以至衣食住行等等。

近二三十年,香港和台灣兩地的中國小孩受到大規模「去中國化」的謊言鬼話連綿「洗腦」。我們不再吃教育這行飯的人,實在不可能長時間嚴密關注我們的基礎教育。現在兩地有些無知小孩,祖上都是中國人,日常在說中國話、寫中國字、吃中國菜、過中國節,卻不認祖宗,說自己不是中國人。數十年來外部勢力搞的「和平演變」,終於在特定範圍內見效了。

如前述什麼是中國、什麼是中國人之類的常識,過去也寫過些,今時還得要再多寫。金庸小說《笑傲江湖》寫衡山派掌門莫大先生勸恆山派門人,要趕緊找到令狐沖,否則給「魔教」先找上了,令狐沖就要加入「魔教」了。今天受「台獨」、「港獨」洗腦的中國小孩,當然及不上令狐沖對恆山派那麼重要,不過每一個迷失了的中國小孩,還該盡力讓他們回頭是岸,莫入魔教。

朋友問起「中國」一詞的來源,這就借題發揮一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