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高鈺)疫情持續近三年,本港大部分中學正逐步復常,對學生來說,要重新適應學習生活,對心理健康亦是不少挑戰。香港青年協會昨日公布調查顯示,46.7%中學生壓力指數屬偏高水平,他們對於功課/考測繁重及自己學習動力低最感困擾,至於出現不同程度焦慮傾向者則有24%,較兩年前同類調查的22%高,比起疫情前的15%更多出9個百分點。青協提醒,學校在復常路上宜留有喘息空間,多關注學生課業外的身心、社交和全人健康需要。
青協「關心一線2777 8899」在今年10至11月以抽樣自填問卷訪問了5,160名中一至中六學生,壓力指數方面,當中46.5%屬7分至10分的偏高水平,受訪學生表示,9月新學年以來最感困擾的事依次為功課/考測繁重(46.7%)、學習動力低(39.4%)及成績退步(29.1%)。
24.2%學生有焦慮
問卷亦參考了SAS焦慮症自評量,顯示24.2%受訪學生有不同程度的焦慮傾向,包括5.4%有重度焦慮傾向,他們過去一星期最常見的焦慮徵狀為感覺疲倦和乏力、感到煩亂或覺得驚恐,以及比平時容易緊張和着急,情況值得關注
求助心態方面,88.5%學生指「不反對向別人求助,但有煩惱會盡量自己解決」,七成人同意「遇到情緒困擾是人之常情,不需要掩飾」,但亦有七成人稱「求助需要很大勇氣」。
青協表示,「關心一線2777 8899」去年9月至今年8月共處理22,780宗情緒相關求助個案,較之前一年多3,335多宗,另有9,113宗校園生活求助。有求助學生在升高中後因課程進度緊湊,常常溫習至深夜,致令缺乏充足休息,學習狀態更差,又因為成績退步,壓力大至經常晚上獨自哭泣。有學生指上課要追趕去年已落後的進度,考測繁多,又因自己有特殊學習需要,感到很大壓力。亦有應屆DSE考生表示,因過去兩三年多次網上或混合模式上課,升中六後學校要追趕課程而需不斷補課,令他吃不消,學習成效也大打折扣,意志愈見消沉。
青協提醒學校讓學生「唞唞氣」
青協副總幹事徐小曼表示,現時中學已逐步恢復全日課及重新開放課後活動,但亦因課程緊湊,功課繁重,學生學業壓力快速升溫,提醒學校應在復常路上為學生留有喘息空間,多關注其身心、社交和全人健康需要,並加強經營校內關愛互助氛圍,提升學生歸屬感和幸福感,而同學亦可多找父母、老師、社工傾,或選擇社區的輔導資源支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