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 心

有個認識多年的朋友,每個月都會去志蓮淨苑或是慈山寺拜菩薩。他的家住在港島東區,這兩個寺院不論去哪一個都不算近,我經常調侃他「翻山越嶺,爬山涉水」。只見今年不過三十出頭的他,在神明面前跪下來,雙手合十,朝着神明們深深地俯下身去,把額頭低低地磕到地上。彌勒菩薩、韋陀菩薩、觀音菩薩,一個一個地拜過。他的口中默唸着什麼,細聽,在每一個神明面前都不太一樣。比如,他在彌勒菩薩面前,講的是「祈求艱辛與困難早早過去」,而在藥師殿,講的是「疫情和病痛早日結束」。

我心生好奇,連忙問他:「家裏有人生病?」他搖搖頭。我又問:「你的工作遇到麻煩?」他依舊搖搖頭。想了一陣,他說:「我只是想讓現在這安寧的生活,可以長久、更長久一些。換一種說法,大概就是希望接下去的日子,所有的付出都會有回報。」我不禁肅然起敬,繼而有些汗顏。人生短暫,人生在世,都要有所敬畏。朋友將深奧的佛理和這樣的一份敬畏,轉化成悲天憫人的內心自覺,這是一種智慧,更是一種勇氣。

這也或多或少改變了我對金融界人士的一些看法。朋友在保險行業做事,我曾笑他,整天就變着各種法子從別人的口袋裏「弄錢」,賺取佣金。「所以,你交朋友,有多少目的是為了純潔的友誼,有多少目的是為了那沾滿慾望的『阿堵物』?」朋友避開了我不懷好意的鋒芒,不慌不忙道:「你看,我每個月都來拜佛,在佛前,我把內心的祈求、負累,以及迷惑、混沌連同生活的無力感一併交出,當然更有自己的卑微;待我一身輕鬆地走出這寺院,走向那喧囂熙攘的俗世,一定又是抖擻精神,去奮鬥和打拚。去為向神明祈禱過的,一點一滴地兌付自己的努力。我覺得,這就是金錢之外收穫的人生。純潔和慾望,並不完全對立,而是看你的出發點在哪裏。」

聽了朋友的話,我不禁想起發生在他身上的另一件事:疫情前,我們有時會約上共同的好友去蘭桂坊小聚,和酒館老闆很熟,酒醉後常賒賬。去年,我們又去那家酒館,無意中聽老闆抱怨,另一個朋友移民英國,「可還欠我300港幣沒還呢。」他立即掏出錢來,但又遲疑了一下,沒有立刻還。到了後面幾天,我們又去時,他把錢遞給老闆,並說︰「我那個朋友走得太急,沒來得及,他特意讓我替他還給你。」他悄悄地告訴我︰「如果我當時就還,老闆不一定會相信,雖然老闆知道我是在做好事,但會對那個走掉的朋友留下不好的印象。」

金錢之外,一定有溫暖的事物,那就是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