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記者 文森)香港昨日新增新冠肺炎確診個案突然飆升至9,219宗,醫務衞生局副局長李夏茵形容是「疫情數字全線上升」,除了確診宗數,死亡個案、污水監察、醫院入院數字等俱升,故延長社交距離措施,現階段不會取消「黃碼」安排。屬於第五波「重災區」的安老院舍確診宗數呈升勢,而「二次感染率」更急升至20%至30%,遠高於其他年齡群約3%的「二次感染率」,相信是長者今年初受感染後,體內抗體開始下降所致。安老院業界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長者「二次感染」後的病情輕微,不太擔心會出現大爆發。

特區政府昨日在疫情記者會上公布最新數據顯示,安老院舍染疫長者入院宗數上升,佔入院病人的比例由上周16%升至本周18%,院友「二次感染」的比率更升至近期大約兩至三成。衞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解釋:「在2月至3月時,有大約七成的老人院舍院友都已經確診,但免疫力可能過了超過半年,開始有些回落,可能都有機會第二次感染。不過幸好看到他們即使有二次感染,死亡率都沒有上次2月至3月第五波早期時高,可能都反映免疫力存在。」
她指出,過去一星期無論每日的本地、輸入及死亡數字,均較前一個星期有所上升。上周的平均確診宗數由6,300宗增加至7,900宗,個案較之前一周升24%。其中,本地個案的升勢「比較激烈」,上升25%,由7,300宗上升至8,500宗,輸入個案同樣錄得21.5%的升幅,佔整體個案約7.4%。學校個案雖然上升,但因每日快測的緣故,遏止了校園的大型爆發。
李夏茵:社會活動增致感染升
李夏茵表示,香港開始復常,可預計疫情將會反反覆覆,市民無須過於擔心。這次疫情微升,相信與社會活動增加,加上今年初感染人群的免疫力下降,以及沒打疫苗人群被感染有關。在疫情回升期,香港會維持現有防疫措施,暫時不考慮取消抵港者首3天「黃碼」制度,「防疫措施暫時不能扭鬆,避免疫情大起大落,給公共醫療造成壓力。」
醫院管理局總行政經理劉家獻指出,隨着入院人數上升,醫院壓力加重。他表示,過去一周確診病人住院人數持續上升,「這幾日超過2,500個患者,對比10月初約1,500人上升40%,新增入院個案持續上升,由早幾天約300人新確診入院,升到近日每日350人。」
入院重症患者維持少於1%
不過,需要使用呼吸機的重症患者維持少於1%,需要氧氣協助呼吸的患者約10%,他形容是仍可負擔的水平,相信是由於市民仍維持較高群體免疫力,以及普遍接種疫苗,有高危因素的患者染疫後及時處方新冠口服藥,因此有效降低重症率。
由於最近數日天氣開始轉冷,醫管局十分擔心會增加入院率,會對醫院構成壓力。醫管局表示,會按需要及時增加病床及人手,並開始提升新冠指定診所及遙距診症的服務量。劉家獻呼籲市民確診後,尤其是長者或長期病患,應盡早往指定診所或遙距求醫,及時處方新冠口服藥,可大幅降低入院率,避免對公立醫院造成壓力。
院舍新增個案多屬新入住院友
安老事務委員會委員李輝,本身是安老院集團董事長、傳染科醫生。她昨日向香港文匯報記者表示,目前出現個案的安老院數量上升,但都是零星散發,個案總數不多。由於社會復常,安老院重新開始接收新院友,而新增個案主要集中在新入住的院友身上。雖然院友「二次感染」個案增加,但均症狀輕微或者沒症狀,病毒量低,相信這些老人家已對新冠病毒有一定免疫力。
至於社會關注的「長新冠」問題,李輝表示,安老院院友較鮮見「長新冠」,「老人家當然有種種長期病患,但沒發現與曾經感染新冠有關係。老人家身體虛弱,感染新冠後的確恢復得慢,一開始大都出現胃口差、氣促、失眠、便秘等後遺症,但安老院都普遍為他們預約中醫遙距診治,治療效果很好。」
她表示,雖然確診院友增加,但不少長者都十分期待院舍繼續搞「團進團出」、即閉環式集體外出,院方會密切觀察疫情發展,暫時無意暫緩「團進團出」外出的計劃。
新冠削弱免疫力 激活疱疹易「生蛇」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至今近3年,本港累計逾200萬人確診。香港大學醫學院內科學系傳染病科主任及臨床教授孔繁毅表示,新冠病人的「生蛇」比率較一般「生蛇」個案高出最多5倍,風險更會隨年齡增長而增加。他建議,長遠可將帶狀疱疹疫苗(蛇針)納入疫苗接種計劃,令市民更有誘因願意接種。
孔繁毅昨日講解了新冠病毒感染與「生蛇」的關聯。他表示,有不少研究證實,新冠病毒感染會令T淋巴細胞減少,降低患者免疫力,誘發其他疾病,有可能重新激活疱疹病毒,如水痘帶狀疱疹病毒引致的「生蛇」。
他引用一項海外研究的數據:在889名新冠確診者中,有16人(1.8%)同時「生蛇」,患病率較一般病人高出5倍,而超過一半「生蛇」個案,於確診新冠後一周內發生,顯示「生蛇」可能與感染新冠有關;有研究分析了近200萬名50歲或以上新冠確診及非確診者,發現50歲或以上新冠確診者的「生蛇」風險高出15%。
孔繁毅倡「蛇針」納長者接種計劃
孔繁毅指出,本港有97%的39歲以上成人帶有水痘帶狀疱疹病毒,即平均每3人就有1人有「生蛇」的可能,且風險隨年齡增長而增加,50歲起「生蛇」的機率更會倍增,一旦免疫力下降,水痘帶狀疱疹病毒就會重新活躍,誘發「生蛇」,「『生蛇』會導致神經劇痛、出皮疹等,即使痊癒後亦有機會影響生活。」巿民如果「生蛇」應及早求醫,在72小時內服用抗病毐藥物紓緩症狀。
被問及如何降低「生蛇」風險,孔繁毅表示,保持健康生活習慣、飲食均衡、規律作息和運動等都有助增強免疫力,而注射帶狀疱疹疫苗亦能有效預防,尤其是有需要及高危人士,建議政府考慮將「生蛇」疫苗納入長者接種計劃。流感季節將至,他呼籲市民在接種流感疫苗同時,也可查詢預防「生蛇」方法,惟他提醒市民接種新冠或流感疫苗,需相隔至少兩周才可再接種「蛇針」。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