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立(右)和同事與患者交談。香港文匯報記者郭若溪 攝

在深圳市羅湖區人民醫院老年病分院安寧療護專區的辦公桌上,一棵「銀杏樹」靜靜立着,銀杏葉形狀卡紙掛滿枝頭。這是深圳市生前預囑推廣協會推出的「安寧種樹」項目,在醫院、圖書館等公共場所裏均有擺放,卡紙上印着的是推廣生前預囑的宣傳資料,上面附着二維碼,掃描後可詢問更多信息。

告知患者病情 有賴醫生與家屬

「銀杏寓意着長壽,但是人生的路總有盡頭,提醒着我們該如何面對生命的最後一程。」今年以來,老年病分院共有12人簽署了生前預囑,其中1位就是在醫院老年病科主任王立與家屬深談下,通過告知患者本人的真實病情而完成的。

年僅40歲的趙女士是癌症患者,在住進安寧療護病房時,預期壽命僅剩一個月,王立在與其家屬溝通時,對方表明不希望患者本人知道病情,擔心會受到打擊。「我們就召開了一次家屬懇談會,讓家屬知曉告知病情的意義和目的,有哪些心願還未完成可以幫患者去完成,而不是渾渾噩噩的突然間人就沒了。」王立說。

在王立看來,生前預囑是有前提和基礎的。對於病人來說,行使自主決定權的前提是要保障病情知情權。但現實中,隱瞞真實病情是許多家屬不約而同的選擇,怕患者知道後會受不了。「病情告知很困難,可老人們真的如此脆弱嗎?」王立不禁反問。她說,「對患者告知病情本身就是一個很長的過程,需要制定計劃,幫助患者經歷接受病情的哀傷期、對病情的否認期、憤怒期等各個階段,這樣我們就逐漸地走入患者的心裏了。最後才是訂立生前預囑。」

回望這段經歷,王立很慶幸自己為趙女士作出爭取,讓她在臨終前給兒子留下詳細的人生規劃,生命最後一程支撐了近兩個月,走的時候也很安詳。

倡臨終關懷法 系統性解決問題

除了患者的知情權問題,王立提出,在實際操作中,是否應該通過立法,讓醫療機構可用書面的形式提示患者有生前預囑的選項。

「我們推動生前預囑簽署、生效等一系列細節問題,需要醫生、護士、社工三方共同商議,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國情的生前預囑制度,維護患者對病情的知情權和自主權。」王立說,從長遠看,呼籲制定一部規定較為詳細的臨終關懷法,系統性地解決包括生前預囑在內的制度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