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跟大家分析過曹丕、曹植與甄氏之間的三角戀可能性,今期繼續說說曹植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曹操最後選了曹丕作為繼承人,但又是否知道為什麼呢?原來,中學課本中常教的《楊修之死》,與這一場奪嫡鬥爭也有關係。

先數數曹家子弟,其實原本沒有曹丕、曹植兩兄弟的事,因為曹操有嫡長子曹昂,可惜曹昂在197年的作戰中戰死,這才有了之後曹操重新想立繼承人的事。

根據陳壽《三國志》的記載,曹操本來是喜歡曹植多一點的,因為曹植十幾歲已經「誦讀詩、論及辭賦數十萬言」,可謂神童。而大家所熟悉的《銅雀台賦》也是真有其事,不過跟《三國演義》有很大分別,什麼「攬二喬於東南兮」也是假的,裴松之在注《三國志》時有收錄原文,有興趣的各位可以去查查看。

既有文彩又得父親歡心的曹植,身邊很快就有了一班朋友幫他出謀獻策,其中一個就是楊修,距離太子之位只差一步。可惜的是,曹植文人氣太重了,史載他「而植任性而行,不自彫勵,飲酒不節」,整天飲得爛醉如泥,令曹操非常生氣,而曹丕則全力爭奪帝位,「御之以術,矯情自飾」,博得個好名聲,如果宮廷之中的人全部幫曹丕說好話,說多幾次,曹操也就信了。

不過,說到曹植真的失寵,就不得不數到司馬門事件。這一件事,我們只知道是發生在建安二十二年之後,史書沒有確實記載是在哪一年。事情是這樣的︰某次曹植乘車途經司馬門時,直接開了司馬門駛出,惹得曹操大怒,為了此事殺死了公車令,然後從此不喜歡曹植。

擅闖司馬門 古代屬大罪

開了一道門,就這麼嚴重嗎?事情就是這麼嚴重,因為古代人對於走哪道門很講究,近似於現在我們去台灣旅行到寺廟參觀時,要從哪道門進哪道門出,都是有規矩的,不能從中門直進。而古代的中門就叫司馬門,因為這道門有司馬(軍官)駐守,除了皇帝外不准直接從司馬門經過,所以別看曹植只是闖了一道門,這是很大的罪名。

司馬門事件後,陳壽接着記載的就是楊修之死,課本那「雞肋暗號」是真的存在,但楊修卻不是因為這件事而死,而是「太祖既慮終始之變,以楊脩(修)頗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於是以罪誅脩。」

楊修之死不是因為他看穿了雞肋,而是因為他加入了曹植一黨,所以被曹操找了個理由殺掉。楊修死後,曹植就更為失勢,所以當幾個月後曹操死時,曹丕就順利繼位,而曹植沒多久就被趕回封國,然後被貶,如果不是太后還在,曹植搞不好就被殺死了。

從這些記載中,我們可以發現曹植的天賦才能極強,也因此獲得曹操的歡心,可是他恃才傲物,結果差一步就到手的太子之位就這樣飛走了,後天不努力,天賦再高也沒用。

◆ 布安東(歷史系博士,興趣遊走於中西歷史文化及古典音樂。)

逢星期五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