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國近年嘗試使用浮動太陽能板發電系統,讓太陽能電池板無須佔用土地,而是安裝在漂浮於水面的基座上。該技術不但能為太陽能電池板降溫,提升發電效率,還能減少水分蒸發及有害藻類滋生,保護生態環境。預計到2031年,全球浮動太陽能市場價值可達245億美元(約1,915億港元)。

水庫可變「巨型電池」

太陽能電池板利用光電效應,將太陽光轉化為電流,通常在攝氏15度至35度之間可達到最高運作效率。不過在夏季,安裝在乾旱地區的電池板溫度可較周圍空氣高出攝氏40度,影響電能轉換效率。浮動太陽能利用水降溫系統,保守估計可增加5%電量產出,在炎熱天氣中,該數字還或達到15%。

新加坡太陽能研究院副執行主任賴因德爾還指出,浮動太陽能未來可與水電基建結合,即使在天氣多變時也能穩定供電,「我們可以在白天使用太陽能,夜間利用水力發電,如果能將兩者巧妙結合,整座水庫都可以當做一個『巨型電池』。」

現時僅佔1% 需克服腐蝕

不過英國拉夫堡大學可再生能源專家沃爾斯提醒,全球現有太陽能裝置中,浮動太陽能板僅佔1%。受限於現有技術,浮動太陽能板需克服鹽水腐蝕問題,才能在非淡水區域廣泛使用。安裝浮動太陽能板較傳統裝置更為複雜,成本也會相應增加,還可能影響部分生產工作和民眾生活。

新加坡去年便在西部登格蓄水池,安裝全球規模最大的浮動太陽能板發電系統,合共使用12.2萬個太陽能板,面積與45座標準足球場相當,發電量可為5座自來水廠供電。新加坡還規劃興建4座類似的浮動式太陽能發電站,希望到2025年,能讓太陽能發電滿足當地2%的用電需求。

澳洲維多利亞州也在當地興建一座500千瓦當量的浮動太陽能板發電系統,規模將是澳洲最大。該項目將利用1,200個太陽能板,耗資約140萬澳元(約726萬港元),作為當地2035年實現淨零排放目標的重點投資之一。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