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1日清晨,工作人員綁紮固定古船船體。 新華社
◆11月21日清晨拍攝的露出水面的古船船體局部。 新華社
◆古船船體局部 新華社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江鑫嫻 北京報道)國家文物局表示,「長江口二號」古船是中國水下考古又一里程碑式的重大發現,是目前國內乃至世界上發現的體量最大、保存最為完整、船載文物豐富的古代木質沉船之一,填補了中國清代晚期大型木帆船研究空白,是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長江口二號」古船也是水下考古工作者在全國水下文物普查期間首次主動發現並進行考古調查的古船,船體的完整性和豐富的船載文物,對中國乃至世界的造船史、航運史、陶瓷史、經濟史等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據介紹,為進一步摸清「長江口二號」古船的性質和年代,從2016年開始,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上海市文物保護研究中心等國內專業機構,每年對古船進行水下考古調查和多學科研究。

推測是沙船的可能性最大

經過7年的水下考古調查勘探,探明了「長江口二號」古船的基本情況。「長江口二號」古船為木質帆船,船體殘長約38.1米、寬約9.9米,已探明有31個艙室,確認年代為清代同治時期(公元1862-1875年)。古船上部的船艏、纜樁、主桅杆、左右舷等結構完整,從目前的勘測情況看,推測為清代上海廣為使用的沙船的可能性最大。

出水綠釉杯為古船斷代提供重要依據

通過選取4個艙室進行的小範圍清理,艙內均發現有碼放整齊的景德鎮窯瓷器等精美文物,已經出水完整或可修復的文物種類多、數量大。另外,在船體及周圍還出水了紫砂器、越南產水煙罐、木質水桶殘件、桅杆、大型船材、鐵錨、棕纜繩、滑輪以及建築材料等大量文物。特別是出水的綠釉杯底書有「同治年製」款,為古船的斷代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2021年和2022年,上海市文物局兩次組織水下考古專業機構對「長江口二號」古船及周圍進行了水下調查,清理出了前幾次調查未發現的元代瓷器和高60厘米完整的豆青釉青花大瓶等大型整器,以及一批產自江蘇宜興窯陶瓷器。

「長江口二號」古船整體打撈出水後,文物考古工作人員將根據古船考古和文物保護方案,圍繞古船遺址形成過程、建造技術、航線等課題展開全方位研究,最大限度地發掘古船的科學、歷史、藝術、社會和文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