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內死亡率近一成 登山前登入開啟GPS增獲救機會
踏入秋冬行山季節,市民遠足健身也伴隨傷亡風險。警方根據過去一年在行山事故高發的西貢區搜救行動數字分析,256宗搜救個案中有12宗死亡個案;65宗單獨行山個案中有5人失救死亡,其中一人更是無被親友報失蹤,陳屍山嶺多日才被行山客發現。由於單獨行山的死亡率,高於結伴行山的百分之四死亡率,警方呼籲行山市民下載漁農自然護理署的「郊野樂行」手機應用程式,只要在登山前登入,一旦發生意外,搜救人員就可以利用程式內的GPS定位確認求救者位置,大大增加他們生還的機會。◆香港文匯報記者 蕭景源
東九龍總區(行動)總督察傅駿業昨日分析統計數據表示,2021年9月至今年8月,東九龍區有256宗涉及警方聯合其他部門的山嶺搜救行動,其中九成涉及西貢區。行山客求救的地點主要位於擔柴山、竹角、蚺蛇尖、蚺蛇坳、石屋山、浪茄、花山及海下等,其中65宗涉及單獨行山人士,餘下191宗為結伴行山人士。
獨自行山「冇人知」 陳屍山頭多日
在65宗涉及單獨行山人士求助個案中,有6宗因完全失聯而被親友報失蹤。由於家人未能準確提供資料、位置,以及一般家人較遲發現失蹤,因而失去了黃金救援的先機。在該6宗被報失蹤個案中,有4人被尋回時已告死亡,分別發生在擔柴山、白腊灣及清水灣郊野公園,其中一名在擔柴山的失蹤者,更在20日後才被尋回屍首。有1人因獨自行山「冇人知」,無家人朋友報失蹤,以致失救死亡陳屍山頭多日,直至被行山客發現才揭發案件。
消防處西貢消防局局長巫珊凱表示,行山市民求助個案包括迷路、被困高處、中暑、受傷或失蹤等,遇險原因多涉準備不足或者單獨行山,有人喜歡綑邊遊、徒手攀石或跳潭等極大風險活動,以及亂抄捷徑、亂闖密林或山澗等。由於這些位置偏僻或地勢崎嶇,亦增加救援難度。
根據有關數據分析,在65名獨行客中就有5人死亡,死亡率接近一成,而在191宗結伴行山人士求救個案中有7人死亡,死亡率接近4%。為此,警方、消防處、民安隊和漁護署昨日在西貢和黃大仙多個郊野公園遊客中心,向市民派發單張提醒結伴同行的重要性,及呼籲他們下載漁護署「郊野樂行」手機應用程式。
程式追蹤位置 助警縮窄搜尋範圍
有關部門介紹,市民安裝該應用程式後只需登記電話號碼等資料,出發前登入開啟GPS定位功能,程式就會透過網絡追蹤行山客位置,即使有地區接受訊號不良,警方亦可憑訊號最後出現的地點以縮窄搜尋範圍,市民一旦遇險,可大大增加獲救機會。
同時,該應用程式在啟動運作24小後自動中斷,若繼續使用就要再次登入,而有關定位數據資料在服務中心只會保存7日,若其間沒有使用需要便會自動刪除,不會有所謂「侵犯私隱」的問題。
行山緊記6點「BE SMART」
◆Buddy System(結伴同行):不要獨自行山,將行程預早通知親友
◆Equipment(合適裝備):穿着合適衣物,帶備足夠糧水,電話叉足電及帶備充電器
◆Safety Mindset(安全意識):不要因影相「打卡」偏離正式行山徑,切勿站近懸崖峭壁做出危險動作
◆Awareness(時刻警惕):留意天氣變化,天氣變壞時要改變行程或取消
◆Route Planning(計劃路線):行山前計劃路線,量力而為,因應同行人士能力及狀態規劃路線
◆Tracking Service(準確定位):安裝有GPS定位功能電話程式,例如 「郊野樂行」App ,每次登山前啟動GPS留蹤功能
資料來源:警務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