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後,北京古建築迎來了保護的「春天」,許多高大的古建築得到了細心的維修。為了防止鳥類的糞便腐蝕漆面和木材,文物單位採納專家意見,在古建築的屋簷下攔起了防雀網。本來是一項保護古建築的舉措,沒想到對依賴古建築築巢和育雛的北京雨燕來說,卻是「滅頂之災」。
第二年的春天,當很多在他鄉度過冬天的雨燕回到北京時,發現牠們曾經能築巢的洞穴已經無法找到或是進不去了,鳥兒只得另外尋找繁殖棲身之所。
「我們剛開始對北京五環路以內的北京雨燕數量統計發現,只有三四千隻。」長期從事北京鳥類保護的北京師範大學副教授、中國觀鳥會專業顧問趙欣如說。
重建新巢還是保護老巢?
北京雨燕出現的窘境讓雨燕的愛好者十分着急。2008年北京奧運會前夕,北京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專門建起了雨燕塔,20米高的塔身設有2,240個人工巢箱。不過北京雨燕並沒有在那兒安家,雨燕塔倒是成了麻雀的安樂窩。
草編人工巢托 成功引燕棲息
為了更好地保護北京雨燕,北京市正陽門管理處從2019年開始嘗試在城樓天花吊頂上為雨燕提供草編的人工巢托,分別選擇實際大小和大一倍的兩種尺寸,擺放至雨燕經常出現的位置供其選擇,結果當年就發現有一對雨燕選擇了一處人工巢托,做了「內部裝修」後,開始產卵。由此成功幫助了雨燕利用人工巢托完成繁殖活動。
建造北京雨燕人工巢箱的實驗還在繼續,中國觀鳥會和中國園林博物館合作,在北京園博園懸掛了一些新的人工巢箱,現場還通過播放高保真的雨燕鳴叫聲進行招引。
北京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近些年開展的北京雨燕調查顯示,北京雨燕的巢址在逐漸從古建向現代建築擴散轉移,牠們在逐步適應北京這座城市的改變。 ◆來源:北京科技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