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學系講座教授張隆溪(左)的《A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新書發布由中文及歷史學系助理教授崔文東博士擔任主持人。
◆張隆溪教授《A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新書發布同時舉行座談會 ,在城市大學線下及zoom同步展開。

香港文匯報訊 昨日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學系講座教授張隆溪的新作《A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新書發布及座談會在城市大學線下及zoom同步舉行。《A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由著名學術出版社Routledge發行,張隆溪希望通過與文學對話,讓西方讀者感受作為世界文學重要組成部分的中國文學之獨特魅力。

為何要用英文寫一部中國文學史?張隆溪介紹道,長久以來世界文學之定義,事實上是西方文學。有感於此西方中心主義的偏頗,他和同仁策劃了四卷本的《Literature: A World History》(《世界的文學史》)叢書,邀請全世界不同傳統的學者來書寫文學史,讓讀者可以讀到西方經典之外,全世界不同國家、不同傳統的作品。

過去西方人寫的中國文學史,對東方了解有限,中國文學似乎只凝聚在古代。張隆溪於是萌生了單獨寫一本中國文學史的想法。而在全世界都對中國文學知之甚少的現實下,按照當今學界固有思路去寫中國文學史於事無補。是以這本《A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的面世,旨在讓讀不懂中文、不了解中國文學的人,能夠與中國文學共鳴。「二十萬言嘗作史,三千歷歲述先賢。先賢不識君莫笑,鶴立蛇行域外傳。」張隆溪賦詩以結。

該書的出版得到了學界好評。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副系主任(研究與學術交流)張健認為,此書有如下特點:一、具有世界的眼光。二、以一人而著全史,有通貫的史觀和文學觀。三、不受到文學潮流的左右,是一部純粹文學的歷史。四、提綱挈領,極其概括又非常具體。五、全書語調親切,明白曉暢。他認為此書會在西方學界產生很大影響,並促進世界認識中國文學,讓中國文學恢復其在世界文學中應有的、合適的地位。嶺南大學中文系教授汪春泓認為此書兼通中西兩端。他舉例道,以往西方學者翻譯詩歌時,經常有誤讀,造成啼笑皆非的場面。張隆溪則以其深厚的兼具中西的治學功底,譯文信、達、雅而能引起西方讀者的共鳴。

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學系的張萬民博士則認為此書以簡潔、優美的英文回顧了三千年中國文學史,將推動西方學界和讀者來認識中國文學傳統。他以親身的經歷說明,即使在世界文學學者內部,中國文學應有的地位仍然缺失,更毋庸對西方普通讀者來說。2000年以後出現了兩部有影響力的文學通史,即《哥倫比亞中國文學史》(The Columbia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與《劍橋中國文學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但二者都沒有跳出流行思潮的窠臼與束縛,大作家與經典作品的討論成為了一個謹慎的話題,甚至都很少直接引用作品,而大談歷史背景、文化語境,文學史成為了文化史。而張隆溪教授的這部文學史,秉承其長期以來堅持的學術理念,即對流行理論、觀念、研究範式的逆向回應、質疑與批判。張萬民博士舉例說,在後現代主義史學的影響下,對於李白杜甫,兩本文學史只用了差不多三頁的內容。以三頁內容來討論李白杜甫非常遺憾。張隆溪教授的文學史中不僅用優美的英文將他們的作品翻譯了出來,還用了差不多三十頁的內容,向沒有基礎的西方讀者介紹這兩位中國文學史上可以說最有影響力的兩位作家。張萬民博士形容歷史書寫是一串珍珠項鏈,偉大作家與經典作品是一顆顆明珠,書寫者用自己的審美觀念串起一串文學的珍珠項鏈。而讀者希望有學養的學者串起來這條珍珠項鏈,讓我們可以欣賞中國文學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