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距今約2,400年至2,200年前的一段中國歷史,被後世稱為「戰國時期」。顧名思義,這一時期給後人的印象是戰爭日益加劇,日益頻繁。然而曾有學者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提出不同見解。他透過對現存史料的統計與分析,發現從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63年(即春秋時代)的259年間,其中只有38年沒有戰爭。相反在往後241年的戰國時期(公元前462—公元前221),沒有爆發戰爭的年分卻不少於89年。所以,他提出要重新審視對傳統「戰國時期」的說法,其理由是明顯春秋時期的戰爭遠較戰國時期頻繁得多。
然而若從另一角度去理解戰國時期的戰爭面貌,人們又或許會認為傳統的說法有其合理性。在國際漢學研究界內頗有影響力的《劍橋中國史》其中〈秦漢篇〉作者之一的卜德卻認為,若完全根據傳統的史料來進行統計,或許存在統計標準上的差異問題。
簡單來說,就是春秋時期各諸侯國間的戰爭,是否能與戰國時期的戰爭相提並論,這必須認真考慮。反而傳統的印象式描述,或許較用統計來衡量更貼近歷史,因為後一種方法掩蓋了若干事實,即春秋時代戰爭與戰國時期相比,其戰爭頻繁程度雖較高,牽涉的國家雖多,但其規模卻小多,為時甚短,激烈程度亦有限。
舉個例子,據《春秋左傳》所載,發生於公元前627年的秦晉「崤之戰」,是春秋時期最著名,影響至為深遠的一場戰爭,位處西方的秦國雖先敗而後勝,但終春秋之世,都無法跨越晉國的勢力而稱霸中原。然而秦、晉兩國所動員的軍隊合共亦不超過十萬之數。
另外,春秋時代的戰爭是由駕駛戰車的貴族所指揮,根據車戰的規則交戰,參戰諸侯都注重(講究)威儀;但戰國時期的戰事由職業軍人將領所指揮,目的是爭奪土地與資源,戰車的作用大為降低,取而代之的是群體步兵,甚至是騎兵、步兵與戰車結合的兵團式大型陣地戰。
若干西方學者更相信,在戰國中葉以後,趙國從亞洲內陸騎馬民族中學會了作為步兵軍團的一種重要支援騎兵射術,並且在短時間內發展出一套和攻防城池有關的戰術來,因而趙國能成為戰國中後期與秦國抗衡的力量。發展至戰國晚期,有的戰事持續數年之久,而且參戰國動員的軍隊往往數以十萬甚至上百萬計。
例如秦始皇發動滅楚戰爭時,主帥王翦便向始皇提出非有六十萬軍隊,不能滅楚。可見當時戰爭的規模是何等龐大。正因為戰爭的頻仍,動員動輒過百萬,時人將齊、楚等七國稱為戰國。蘇秦之弟,蘇代便說:「凡天下之戰國七,而燕處弱然。」(《戰國策·燕策》),趙國名將趙奢亦云:「今取古之萬國者,分之為七戰國」(《戰國策·趙策》)。可見當代人已經稱其所處身的世代為「戰國時期」,這應該是最切合歷史的說法。
◆ 羅永生 香港樹仁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中國歷史教學及研究中心主任
隔星期五見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