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郭若溪 深圳報道)「40年改革開放發展,30年產學研探索,一座座『橋樑』的建造,讓我們今天在新製造和新工科領域都站在了不同起點和全新高度。」深圳科創學院發起人、香港科技大學電子與計算機工程學系教授李澤湘在「2022深圳全球創新人才論壇」上以《大灣區造橋小故事》為主題,分享了自己的產學研結合探索之路。
分享四個「造橋」故事
第一個小故事發生在香港清水灣和深圳的深圳灣畔。30年前李澤湘加入剛成立不久的香港科技大學,創辦了自己的實驗室。在一所全新的、環境優美且經費充足的大學裏,資源卻遇到了極大挑戰。港科大產學研的第一座「橋」是通過建立產學研基地,銜接北京大學和香港科技大學的科研人員以及深圳的企業需求,藉機大力推動深圳產業轉型升級。
「上世紀90年代,製造技術發展,製造成本提升,我們急需支撐製造業所需的裝備,固高科技就是在這種背景下誕生的。」李澤湘表示,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固高科技已經成為運動控制領域的領軍企業,其產品服務60多個行業的2,000多家客戶,生產了50萬套運動控制系統,培訓了5萬多名運動控制工程師。「固高科技也是一座橋,讓很多農民成為裝備領域的創業者或工程師。」
第二個小故事發生在南山區桃源街道的大學城,「2004年深圳在大學城引進創辦了三所研究生院,有感於深圳產業對工程師人才的需求,我向哈工大校長建議用港科大的辦學模式,結合企業資源,創辦一個試點班,每年招收50個學生,6年培養了300個學生。」李澤湘帶領幾個同學在大學城旁邊創辦了比銳精密裝備公司。「雖然比銳最終失敗了,但是後面參與創辦的同學又爬了起來,創造了七八家公司,成為今天中國半導體封裝設備領域的攻堅力量。」
第三個是十年後的2014年,李澤湘和原港科大的兩位老師提出,在東莞松山湖打造一個平台,系統培育一批科技公司。「經過6年的探索,平台共孵化了60多個團隊,至今仍然合作的佔80%,15%的團隊已發展為獨角獸或準獨角獸公司,大部分都在硬科技領域。」
第四個故事正在書寫中。深圳科創學院所在的西麗湖國際科教城,擁有非常齊全的創新要素,包括創業標杆企業、高校聯盟、創投基金、供應鏈資源和大批逐夢深圳的年輕人等。李澤湘說,一個有活力和競爭力的創新生態圈正逐步形成,「造橋」的故事遠沒有結束,希望也能看到一座座的「橋樑」在這裏被建造出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