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林熹)立法會昨日通過「縮短公立醫院專科門診輪候時間」的無約束力議員議案。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昨日表示,公立醫院年輕醫護人員流失率高,而88%醫生在退休年齡前便已離開公營醫院,40歲以下的醫生流失比率最為嚴重。為此,政府已推出增設醫學院名額、增加了副顧問醫生職位等多項措施「留人」。
因應新一份施政報告中提出,醫院管理局將多管齊下,希望2023年至2024年度內科專科穩定新症的輪候時間減少20%,民建聯議員梁熙在日前舉行的立法會大會上提出「縮短公立醫院專科門診輪候時間」的議員議案,表示目前公立醫院專科門診的輪候時間過長,部分穩定新症輪候時間甚至以年計,導致不少病人未能在病情惡化前得到合適治療。
為此,他促請政府積極善用私營醫療資源以分流和照顧公立醫院的專科病人,包括擴大公私營醫療協作計劃至更多專科疾病;就公立醫院專科門診穩定新症的輪候時間中位數制訂目標,並循序漸進地縮短有關新症的輪候時間。
嘆十多年前瑪麗工作 曾被指最老
立法會昨日續會,繼續討論有關的議案。盧寵茂在會上回應表示,「睇病難,輪候時間長」關乎「兩個字」︰一個是「供」,一個是「求」。「供求不平衡,就會造成輪候時間長。」
他分享了自己此前任醫院前線醫生的經驗,「在十多年前,當我仍在瑪麗醫院工作,有一個下午,在電梯內有一位婆婆走進來,她看了我一眼後,再看着我,很感慨地對我說:『醫生,你是我在這間醫院中見到最老的醫生。』我當時其實有些詫異,到底她是讚許我或是責罵、批評我?我相信10年之後的今日,假如這位老婆婆再到瑪麗醫院,她會更加感嘆。」
約88%醫生未達退休齡已離開公院
盧寵茂解釋,公營醫院不缺職位,但缺醫生。據統計,約88%的醫生沒做到退休就離開公立醫院,而在沒退休的人裏面,約88%的醫護人員還沒做到顧問職位就已經離職。「究竟是因為醫療制度、工作環境,還是思維造成這樣的現象?」
他表示,在人手供應方面,政府已採取相應措施,包括香港大學、中文大學兩所醫學院在今年增加590個醫學生名額,「一個學生從入學到變成專科醫生需要足足13年的時間培訓,遠水救不了近火。」
盧寵茂表示,政府採取了將已退休的醫生繼續留在醫院工作,並增加了副顧問醫生晉升的職位,針對不能全職工作的人士也採取了彈性措施,令有需要的人可以做兼職的工作,另一方面他也會積極考慮,讓合資格的醫護專業要服務公立醫院一定的時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