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滌生多部粵劇劇本被譽為經典。圖為《蝶影紅梨記》劇照。資料圖片

唐滌生先生是二十世紀粵劇界的編劇奇才。從1940年代至1959年逝世前的十多年間,他跟當時粵劇界的著名演員和劇團緊密合作,歷年佳作紛呈,各具特色。唐氏劇本不但顯示出作者驚人的創作和改編能力,而且樹立了粵劇由俗及雅的里程碑。唐氏一生編寫超過四百部粵劇劇本,其中以後期為仙鳳鳴劇團撰寫的劇目最為經典,《帝女花》、《紫釵記》、《再世紅梅記》和《牡丹亭驚夢》更被譽為「四大名劇」。

為推廣唐氏劇作,同為粵劇編劇家的葉紹德先生曾於1980年代中期出版《唐滌生戲曲欣賞》3冊,收錄6個「原裝劇本」(上述四齣,再加上《蝶影紅梨記》和《販馬記》),並為各劇不同場次撰寫導讀,以內行人的經驗和心得,深入淺出地為讀者解說唐氏劇作的構思。

為什麼要強調是「原裝劇本」呢?粵劇是一門表演藝術,劇本寫好後,需要排練和演出,並因應不同時地的實際演出條件而有所調整,可能因演出時長而刪削,又或唱詞用字不同等等。故此,各次現場演出的版本,與編劇家原來的構想會有或多或少的差異。

由於當時沒有電腦軟件,各種修改都在紙本上直接手寫,於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傳抄和修改之後,出現了許多不同的版本,而「原版」的面貌則逐漸模糊了。

葉紹德先生認為,唐氏劇作「鏗鏘可誦,不讓元明雜劇」。除了優美多彩的唱詞和簡潔有力的口白,劇本還有許多細緻的介口(演員動作指示),以至台位、布景、燈光等舞台設計的指示,構思非常完整。從文學研究的角度看,若要充分把握唐氏個人創作的特色和風格,就必須回到「作者原著版本」,加以細讀和分析——就正如我們研讀元代關漢卿、明代湯顯祖的古典戲曲一樣。

為了完整重現唐氏作品原貌,近年香港文化界做了更多努力。張敏慧女士花了極大的心力,以仙鳳鳴劇團的「開山泥印本」為依據,校訂《唐滌生戲曲欣賞》所收的「原裝劇本」,保留原有的導讀,由匯智出版社重新排印出版。

「開山泥印本」是目前最貼近唐氏初創的文字本,由唐滌生專用的「阿點」抄寫。泥印本以特別的藍靛色墨水用毛筆謄抄,然後趁墨水未乾,將墨跡複印在特製的泥塊上,再鋪上白紙進行複印。惟因泥印本或印刷朦朧,或曾被毛筆塗抹,必須不厭其煩,逐字琢磨,才能推敲出最為可信的字眼。

今年這套書二次修訂完成,歷時十年的出版計劃,終於為研究者提供一個可靠的文字底本。各位讀者不妨手執紙本,耳聽唱片(或眼看DVD),在參差對照中感受粵劇瑰寶的雅趣。

◆ 郭詩詠博士 香港恒生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隔星期三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