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王玨 北京報道)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鄭永年對香港文匯報分析稱,從共同富裕的角度,全世界的國家和地區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貧窮國家,或者說低度發展國家,這類國家是大多數;第二類,富而不公、富而不平國家,美西方是典型;第三類,共同富裕國家,如北歐一些國家,是極少數的存在。

鄭永年說,在世界範圍內,無論是曾經輝煌的社會主義國家蘇聯,還是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雖然具備一些可資借鑒的抑制貧富差距的政策措施,但從整體來看,都沒有實現共同富裕。

英美等一些國家儘管富裕了,但是社會制度決定無法實現公平,財富和收入分配差異過大,成為「富豪社會」,社會高度分化還帶來政治分裂與民粹主義。

已實現共同富裕的少數北歐國家社會主義成分厚重、福利水平高,不過這類國家都是先發經濟體且人口少、民族單一,而中國是經濟後發國家,多民族的第一人口大國,國土面積、地方差異大,很難複製北歐模式,且北歐模式也存在過於強調公平而犧牲效率的弊端,墮入福利主義的陷阱。

浙江大學共享與發展研究院院長李實指出,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北歐一些國家由於福利建設過度化,出現了養懶人、效率降低、社會發展後勁不足等問題。他表示,中國的經濟發展程度、社會富裕程度還沒有達到可以建設福利國家的水平,也沒必要那麼做,而應更多考慮同步推進發展和共享。因此,按照當年北歐的福利國家模式建設中國福利制度是不合適的,但政府在進一步提高公共服務、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水平時可以借鑒北歐部分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