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女士。受訪者供圖

個案一:長者睇骨科排期四年

不少巿民依賴公營醫療服務,但求診人數眾多,令他們不得不面對極長的輪候時間。現年70歲的陳女士一年前因上落樓梯時感到膝部痛楚,加上有腰痛問題,獲社區組織協會安排進行檢查,結果發現有骨質疏鬆問題。她到公立醫院求診,結果骨科的專科門診排期長達4年,到2025年12月底才能應診,幸社協轉介她到關愛長者協會的「銀鈴醫護站」,讓她獲取骨質疏鬆藥物,令症狀得以暫時紓緩,惟其藥物即將用罄,又未能即時獲得專科門診服務,對此感到徬徨。

陳女士為基層人士,與家人同住在劏房單位,由於經濟原因,身體不適也只能尋求公營醫療系統服務,在使用長者醫療券時才會到私家診所求醫。她檢查發現痛症是因骨質疏鬆導致,且年紀大易造成骨折,故需要接受骨科的治療,「去公立醫院睇骨科,點知要排期4年咁耐,擔心未醫情況已變得愈嚟愈差,好彩有慈善機構協助睇症,但最多只畀到6盒骨藥畀我,一盒4粒,食咗膝痛等情況有好轉,但𠵱家只係食剩一盒,食完就無。」

施政報告雖優化長者醫療券計劃,更將目前每年2,000元的醫療券增至2,500元,但陳女士擔心不足以向私家診所求診,「唔知骨藥有幾貴,只加到2,500元,唔知可以睇到幾次醫生攞幾多藥,如果排期唔係咁耐,可以早啲睇公立醫院醫生,就唔使斷藥。」她希望除內科專科門診輪候時間縮短外,骨科等其他專科也能盡量減低輪候時間。

個案二:腎石漢輪候期長忘應診

現年50多歲的Chris在5年前突然感到不適,腰部有脹痛感覺,到瑪麗醫院急症室求診,經檢查發現原來是腎石影響,獲轉介到專科門診治療,但當時排期要18個月。其後,他的症狀紓緩,在多喝水及排尿後疼痛感覺已消失,可以等候一年半才再處理腎石問題,惟輪候時間長,平日工作繁忙的他竟忘記應診,結果一直也沒有跟進腎石情況。

Chris直指目前排期時間太長,「如果一直不適,會去私家醫院求診,唔會慢慢等,但當晚去完急症室後脹痛感覺紓緩,返屋企猛飲水,第二朝去完廁所痛感消失,所以冇再理會。」他當時將轉介到專科門診的預約紙放在家中書枱內,認為可以慢慢等候,「我知道腎科有嗰啲用震波或雷射將結石打碎排出嘅儀器,𠵱家唔痛,到時先搞。」

不過,由於工作繁忙,他在漫長的等候過程中漸忘記預約應診時間,第二年記起並尋回預約紙,才知已過期近兩個月,「係自己問題,冇記低幾時睇專科,但諗住過咗咁耐,亦冇打電話去醫院改期,唔想重新排期,唔知又要等幾耐。」他有購買醫療保險,惟至今仍未到私家醫院跟進,「因為呢幾年都冇事,可能遲啲腎石大粒咗再痛過先去私家醫院,唔再去公立醫院,再次輪候可能都唔記得幾時應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