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二十大報告提出「中國式現代化」,致力於「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令世人眼前一亮。這一命題的提出,恰逢中共兩個百年奮鬥歷程的交會點,凝聚着國人跨三個世紀的現代化夢想,內嵌於中華文明千年演進的復興之路,彰顯了百年大黨當仁不讓的歷史主動和文明自覺。
黨代會以五年為時間單位,而觀察中共二十大不妨引入長時段視角。在歷史學家布羅代爾看來,決定歷史進程的不是具體的事件和個體,而是以世紀為最小單位的結構以及以數十年為周期的局勢。從一定意義上,二十大提出的上述命題就是在結構和局勢作用下展開的。
上溯180年前,中國是以落後生的面目出現在世界現代版圖。在西方列強堅船利炮的衝擊下,中國被迫開啟了早期現代化進程。在因襲西式現代化模式屢遭挫折和失敗後,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歷革命、建設、改革的百年奮鬥歷程,實現了「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向世人證明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成功,打破了「現代化=西方化」的歷史迷思。
回望500年來,由西方肇始並定義的現代化,在推動人類社會進步和形塑現代文明的同時,也伴隨了一系列難以根治的痼疾。貧富差距、生態危機、精神失序、「國強必霸」 「文明衝突」等折射着西方現代化的困境,呼喚着現代化範式的探索和創新。而中國式現代化逐步推進的成功實踐,為人類文明的新形態打開了新的想像空間。
站在千年時間線上,中華民族當下的現代進程,面對的是自佛教文化進入中國以來的第二輪外來文明大衝擊。歷史證明,「只有經受住歷史挑戰的文明才能存在和延續下來。」就像中華文明吸納佛教文化後更加博大精深一樣,一位中國學者在分析二十大報告時相信,「現代西方文明的匯入,也只是拓展了中華文明的河道,使河水更加浩浩蕩蕩。」
二十大報告呈現的中國式現代化,是一條不同於西方的新道路:人口規模巨大、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和平發展道路。這條道路屬於中國,基於中國國情,深具中國特色,這是由中國的歷史傳承和文化傳統決定的。
中國式現代化也屬於世界,為國際社會擺脫困境提供新選擇、新借鑒,為人類文明創造新形態。二十大報告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便是重要體現。事實上,中華民族要實現偉大復興,必須兼具文明的特殊性和普遍意義,完成從「中國的世界」向「世界的中國」的歷史性轉變。
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曾提出,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是人類文明的覺醒突破時期,形成了包括中國古典文明在內的三大軸心文明,至今影響着人類的思想和生活。曾為人類文明作出偉大貢獻的中國,怎樣在未來自我證成,續寫新的輝煌,值得世界期待。
正如歷史學家羅斯托所言,一個社會的全面現代化,繫於政治領導者的責任。中共對中國式現代化的政治引領至關重要。因此,從歷史和文明的縱深尺度,感受執政黨的精神自覺,是觀察這次大會的題中應有之義。◆香港文匯報記者 楊帆、海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