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isuArt Space將會舉辦一系列多元化公眾活動,聚集熱愛藝術的年輕人。
◆策展人Amber Liu(劉琥珀)
◆楊婉《浪起前夕》
◆林嘉儀《Storm》
◆黎薇《NO.X Storm Signal》
◆陳元隆《蝴蝶效應》
◆陳元隆《世界盡頭》(大)及《無題》(其餘3幅)
◆陳元隆《藍色》
◆叢文佳《白鴿》
◆管玉《肉雞虎》
◆除展廳外,iisuArt Space亦設置了一個互動空間。

「風球」是香港人最熟悉、最易引發實感的詞彙,這一字眼,藝術家又會用什麼來表達?iisuArt Space近日推出首展「荷李活233號風球」,展出生活在香港、內地、倫敦的5位青年藝術家陳元隆、叢文佳、林嘉儀、管玉、楊婉近20件畫作,以及藝術家黎薇的一件動力裝置藝術作品,從「熱帶氣旋警告」衍生想像,以各不相同的藝術語言,呈現一場視覺的風暴歷險,表達他們對於人類與地球關係以及未來的思考,充分發揮出年輕人的無限創意。◆文、攝:黃依江

策展人Amber Liu(劉琥珀)介紹,之所以將展覽主題定為「風球」,是因為這是香港人所熟悉的概念,而風球在帶來破壞時亦帶來更新:「『風球』席捲、肆虐、摧毀之後,萬象能否甦醒更新?經歷激烈的碰撞、秩序的打破,新世界、新秩序能否產生?」她希望這個展覽可以起到警示作用,提醒我們人類與生態息息相關的同時,亦看到這些生於上世紀九十年代的年輕藝術家對同一主題多元化的探索嘗試。

寓言式表達引發想像

進入展廳的第一幅作品是來自內地藝術家陳元隆的《蝴蝶效應》,Amber用它來界定展覽主題:「這幅畫放在最前,寓意不言而喻,是對生態問題的一個警示。」陳元隆早年創作山水水墨,後受當代藝術影響將西方大寫意與中式水墨結合,作品《藍色》中,這種風格清晰可見。他的另一幅《世界盡頭》用圓形、錐體等表現颱風的氣旋方向,Amber認為陳元隆的畫作呈現出理性與感性的結合:「無論是線條還是圖形分割,都處理得即興而寫意,既混亂又有秩序,親近感與疏離感同時存在。」

《肉雞虎》則表現了藝術家管玉對畫面和英文句子結合的探索,Amber介紹:「她的表達是寓言式的,書寫內容也不一定與畫面相關,會產生一種游離感,令人產生聯想。」她的畫作有用馬賽克作為遠景,一些信息被阻隔在外,畫面也無限延展,似乎在邀請觀眾進入她的世界。與之相似的是另一位藝術家叢文佳的作品,Amber稱她畫的像是風球過境後的場景,柔和清雅帶有絲綢質感。

楊婉的兩幅作品《浪起前夕》《好大的太陽》以鮮明粗獷的色彩畫出宏大的風球前夕和風球過後的場面,她筆下有暈浪感的海洋,呈現着立體、雕塑般凝固式的藝術語言,令人類感到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香港藝術家林嘉儀的《Storm》,表現的是香港這個城市與人之間的關係,描繪海洋席捲城市,以及風暴離去陽光透過雲霧的樣子,畫面中亦有香港的高架橋、天橋等意象。值得一提的是,她在布展時掛好畫作後又臨時在畫作及牆面上添加了兩筆,呈現出恣意即興的創作態度。

「雷生春」模型展現香港堅韌

本次展覽中亦有一件特別的動力裝置作品《No.X Storm Signal》,設置於荷李活道與水坑口街的交界處櫥窗內展示,由特邀藝術家黎薇設計。藝術家按照1:10的建築比例以積木搭出香港著名唐樓「雷生春」,使用了志記鎅木廠提供的積木原料,以及半世紀前香港中區警署樓群(現為大館)修繕時拆下的老木料,作品在底部的動力裝置驅使下不斷搖晃,展現出颱風來襲時風雨飄搖的不安感。這一櫥窗裝置作品引來不少路人停步觀賞,黎薇說很多人很快便認出這就是旺角那棟著名唐樓「雷生春」,令她感到開心。

黎薇感到「雷生春」很像一艘船,她想將「雷生春」的建築模型簡化到好似玩具一般,但要令一個玩具模型既持續晃動又不坍塌並不容易,而這件作品由香港大學建築系朱濤工作室擔任技術顧問支持,朱濤用高彈力繩連結了模型的600多個部分,促成了這件既堅固又有活動性的作品。朱濤欣賞黎薇的創意,他認為這件藝術品亦體現了一種香港精神:「它與風暴不斷抵抗着,時而柔軟,但也很堅韌;儘管它不斷搖晃,但永遠不會坍塌,就像香港一樣。」

盼聚集年輕藝術愛好者

此次展覽為iisuArt Space(一束空間)開幕首展,Amber也表示,她希望這個空間可以為年輕藝術家提供更多展覽機會,亦成為年輕藝術愛好者聚集的地方。除展廳外,iisuArt Space亦設置了一個互動空間,接下來將用以舉辦一系列多元化公眾活動,包括藝術家沙龍對談、藝術電影放映會、藝術療癒工作坊、策展人導賞等。Amber表示:「我們希望以這些活動增加展覽的互動體驗感,向社會各界傳播香港嶄新藝術空間的創意精神。」

展覽:「荷李活233號風球」

時間:即日起至11月12日(周二至周日,11:00-21:30)

地址:荷李活道233號2樓(免費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