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海外,如果你或你的朋友生病了,避不了要跟醫生溝通,只說一句「I am sick」,或是「I am not feeling very well」,又是否足夠?有人以為牙痛是toothache,肚痛是stomach ache,背痛便會是back ache,總之有什麼痛,都在後面加個「ache」,以為能走遍天下,英文老師聽到就真是頭痛加心痛。基本詞彙固然重要,但同時也須學點實務新知。
心痛,無論是肉體上或心靈上,均是heart ache,但要指明是胸口痛,就應叫chest pain。突如其來、可以致命的心臟病發作叫heart attack。如果是特發因素,如嚇壞了或喝了烈酒,心跳突然加快的情況叫心悸(heart panic)。這三個不同等級的心臟問題,並不是專業術語,而是一般美國人的交流用語,有層次之分。
人在外國要找診所,便要多學幾個字。美國的醫生叫Physican,不要誤以為他們是物理學家或體育老師;診所較多叫醫療中心(Medical Center)。英國的診所醫生則多叫GP,全名是General Practitioners,即是普通科醫生。
同是敏感 用字不同
有些香港人到了外國,才知道自己有花粉症。正確點叫花粉過敏(allergic to flowers)。我有位同學,若她不食抗敏藥,便會不停地搔癢(scratch an itch),如有人盯着她,她也只能告知別人︰「I have an allergy. It would not spread (from person to person).」 在社交場合,他們不會用contagious,傳染性這個字聽來學術味太濃了。當有人把肥和我拉上關係,我很快展示出不滿的反應,這一種「敏感」叫sensitive,若用allergy便錯了。
接下來由我來扮演病人,給大家一個實際例子。當我進入診所,護士先叫我︰「Pick a number」,我在順序的號碼捲帶(queue roll)中拿一個等候號碼。到了診症的時候,我告訴醫生我的氣管出了問題,根據測試結果不是新冠(COVID),等候時我量了體溫,沒有發燒(fever),也沒有發冷(chills)。醫生細問症狀(symptoms)時,我答他有些咳(cough)和流鼻涕(runny nose);這裏要留意,是runny nose,不是running nose,鼻子是不會跑走的。流鼻涕總比鼻塞(stuffy nose)好,我也沒有打噴嚏(sneeze),但有咽喉痛(sore throat),也有點肩膀僵硬(stiff shoulders)和眼睛乾澀(dry eyes)。
醫生說我太過工作狂(workaholic),缺少休息,天氣轉了,卻沒有穿上足夠衣服,「You catch a cold」。這句話也可用have來作動詞,即是傷風。跟着我問醫生傷風(cold)和流行性感冒(flu)有什麼分別,他說flu是influenza的簡稱,然後十分詳細地解釋了一次,但聽完我就忘掉了,難道我有失憶症(amnesia)?我問醫生是否需要打針,他回應我︰「You don't need an injection.」
身處外地,診斷後醫生會給我一個藥方(The doctor has prescribed the treatment for me)。我要親自拿着藥方(prescription),前往藥房配藥。美國的藥房會叫drug store或pharmacy,而英國人則叫藥房為chemists。
朋友病了,我們很應該說句打氣話,在慰問卡上親手寫「Get well soon」,又或親口說「I hope you get well soon」。對於病人,心靈安慰有如精神上的良藥。◆ 康源(專業英語導師)
隔星期二見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