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DC駐團編舞家桑吉加
◆夜空下的小樓化身光影裝置。 攝影:尉瑋
◆光影交錯下如同回憶中的舊電影。攝影:Carmen So
◆攝影機實時從不同角度捕捉舞者動態。攝影:Carmen So
◆舞者在薄鳧林牧場中起舞。攝影:Yvonne Chan
◆舞者在古蹟的不同角落起舞。攝影:Carmen So

晚風習習,舞者穿梭在百年古蹟薄鳧林牧場的小樓與長廊間;樂聲融融、光影交錯下,是如詩般流淌的想念。

城市當代舞蹈團(CCDC)帶來特殊場域的光影裝置舞蹈劇場《想見有時》,著名編舞桑吉加(桑巴)用舞蹈與影像,留下時光中的溫暖印記。◆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尉瑋 圖:CCDC提供

做特殊場域的環境舞蹈,最先的考量自然是地點。桑巴透露,剛開始時考慮過天星小輪和碼頭,「但輪船上比較難的是演員跳動時容易站不穩,而且只是跳,好像也說不清楚什麼,人數也有限。」空曠的地方當然是更好的選擇,能容納的觀眾更多,聚起來的氣場也不同,情緒的堆疊也更豐富。無奈是疫情下,政府的很多空地都難申請,最後,團隊來到了薄鳧林牧場。

薄鳧林牧場位於港島南區,在薄扶林村站下來,沿着中華廚藝學院的小道往上走,一拐,就能看到標誌的牛牛裝飾。這裏前身是舊牛奶公司高級職員宿舍「寶馬」(Braemar),有百年歷史,現為一級歷史建築。牧場由香港明愛及薄扶林村文化地境保育有限公司共同策劃及營運,取薄扶林的古名「薄鳧林」,被活化成為公眾空間,並於今年4月21日開始試業,有限度地開放設施和舉辦展覽等活動。

整個區域佔地不大,小小的一塊空地,三面被西式小洋樓、後來興建的玻璃屋和鐵走廊所環繞。走上長廊,能透過大樹的枝椏看到海的一隅,是難得的閒適。桑巴說,選擇這個小而美的場地,是因為這裏是曾經的居所,有家的氛圍,「很溫馨,是一個安靜的地方。」

百年古蹟 詩意舞蹈

他把不同空間的氣場與舞蹈相結合。夜色下,兩個舞者穿過人群而來,在空地上緩慢的雙人舞像是引子。稍後舞者進到玻璃屋中,如同被困其中,外面觀眾的視野則被4塊屏幕所遮擋。通過現場攝影機的拍攝、剪輯和投影,舞者的舞動用另一種語言展現。隨後在空地與長廊的群舞,如水滴聚散碰撞。在李勁松充滿情感的音樂中,舞者穿過迴廊,如同風掠過樹梢,回憶潮湧潮落,卻不知何處落腳安放。最後,觀眾坐在草地上,看光影塗抹上小樓的外立面,如電影般將屋中的舞者捕捉、描繪,好像是在訴說誰的故事,又像是有人目光灼灼穿過回憶,想要留下印記。到音樂停下那刻,潮水散去,只餘下夜風中樹影婆娑,心中卻是滿的——想見的人,見到了嗎?

演出名為「想見有時」,因為相見是難。「見的過程很重要,是溫暖,是互相的需要。」桑巴說,但疫情下,我們往往被困在某處,連自己的親人都不一定能隨時見到。「但我說的不是那個苦,而是嚮往,是願望,希望大家都能很容易見到想見的人。以前我們對這個不在乎,哎呀,都會見到的嘛,想見就去了。但現在,這個自然的事情變得很難。」

想見有時,相見不易,再見珍惜。不見,唯有懷念。

「我從影像裏學舞蹈」

演出融合多媒體影像及燈光設計,讓古蹟建築化身光影裝置,也藉由現場實時拍攝、剪輯與投影,如小電影般,讓人看到同一場舞蹈的不同切面,又或是另一重敘事。對桑巴來說,藉助多媒體,可以突破場地的限制,讓觀眾看到更多「隱藏」內容。例如小樓的陽台很小,觀眾上不來,透過拍攝與投影,坐在草地上的觀眾也能看到小樓中的大致空間與舞蹈細節。

「現場拍攝,用到鏡頭,真的很麻煩,一點點事情就會耽誤一天。」桑巴笑道,「我喜歡拍攝這個媒介,但也討厭,每次都想着再也不玩了。」

但每次創作時,還是忍不住要去嘗試看看。

「我喜歡影像,喜歡拍照,它會讓你認識到一些你平時忽略的東西。」他說,「舞蹈放不大,但是影像可以放大,可以展現細節。還有它的色彩,舞台上如果艷麗,那會太多;但是影像的艷麗啊,溫暖啊,不會讓你難受。其實影像是我學習舞蹈、再認識舞蹈的一種方式。動作動作跳跳跳,但是強調的是什麼?腦子裏的畫面是什麼?或者讓觀眾記住的畫面是什麼?這個影像幫我很多,比如什麼時候去強調,或者重複,一些動作要強化,怎麼去傳遞給觀眾等等。有時舞蹈作品需要敘述,需要傳遞的東西很清晰,有時又需要抽象。這兩個的結合,其實我是從影像上學的。」

桑巴說,如果當年不是入選了「勞力士創藝推薦資助計劃」,遠赴德國成為威廉·科西的門生,他可能已經走上職業攝影師的道路。後來沒有走這條路,但這愛好一直在。「我從影像裏學舞蹈,再把舞蹈傳遞不出去的東西用影像傳遞。相互之間怎麼融合、平衡,這個是學習的過程,永遠學不完。每次有難題,咬咬牙堅持一下,結束以後好像就又學到了一些。」

《想見有時》又是再一次嘗試,「可惜是時間有點短,假如長點的話它會更從容,現在則是點到為止。」桑巴說。

《想見有時》

時間:10月15日、16日

晚上6時,7時15分,8時30分

地點:薄鳧林牧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