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周三施政報告或將公布50億元「策略性創科基金」更多細節,據悉該基金擬交予科技園等打理。圖為香港科技園。資料圖片
◆「策略性創科基金」運作模式料將有突破,可能會用於直接投資、投資基金、母基金等等。圖為中科院香港創研院研發的手術機器人系統。 資料圖片

施政報告料將公布「策略性創科基金」細節

國家「十四五」規劃明確指出,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下周三將發表其任內首份施政報告,有消息人士向香港文匯報透露,報告將就早前設立的50億元「策略性創科基金」公布更多細節,相信基金會進一步加碼。同時,基金的運作模式會突破以往孵化培育類基金的使用方式,或會直接投資、投資基金、母基金,類似「初級版的淡馬錫」,惟最終定案要待施政報告揭曉。有立法會議員昨日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支持政府為香港創科產業長遠發展更「大膽」投資。有議員建議政府應直接或設立自己的機構參與投資,以規避委託投資者將短期投資回報作為主要考慮的問題,有議員則建議政府與專業創投公司合作,「強強聯手」,助力提升創科長遠競爭力。

◆香港文匯報記者 鄭治祖、藍松山

特區政府在《2022-23年度財政預算案》宣布將「未來基金」對「香港增長組合」的分配增加100億元,其中50億元會用作成立一個新的投資基金「策略性創科基金」。政府今年6月表示,正進行相關籌備工作,並會邀請科技園公司和數碼港物色對香港具有戰略價值的科技企業,以及豐富創科生態的投資機會。該基金各方面的細節,估計將於下周三的施政報告揭盅。有消息人士向香港文匯報透露,該基金擬交予科技園等打理,有可能會用於直接投資、投資基金、母基金等等。

將帶動海外投資 可達到槓桿效益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葛珮帆認為,特區政府應與有經驗的專業創投公司合作,如專門投資生物科技、生命科學等的投資機構,不但可以藉助他們在該領域上的經驗,提升投資的效益,還可以藉助他們的關係,帶動更多內地及海外的投資機構、私人基金、國家基金等,與特區政府合作共同投資,以及用好合作夥伴的專業知識、關係網絡、技術夥伴,從而引領香港創科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經驗,同時帶動海外投資者對香港的一些長遠項目進行投資,達到槓桿效益,令資本增值。

早前在立法會提出「善用『未來基金』及『香港增長組合』,推動產業結構多元化」議員議案的立法會議員洪雯認為,港創投應該根據香港整體發展藍圖及頂層設計投資,例如新加坡淡馬錫,會根據新加坡未來發展方向,在各方面進行投資,從而配合新加坡整體發展策略,但「策略性創科基金」只是就創科範疇進行投資,難以契合香港整體發展。她並期望港創投不局限於投資香港企業,而是在全球範圍投資,並在投資後為香港帶回所需的技術、人才、以及適合香港發展的企業,從而令香港發展更多元化。

她期望港創投可為投資的公司提供增值服務,例如幫投資的企業尋找土地、培養人才、提供入境簽證、尋找上下游配套產業、提供營商經驗等;期望港創投能收集更多行業的最新訊息,了解行業趨勢,並反饋到政策制訂的範圍中,成為政府同創投機構之間的旋轉門,讓人才可以雙方流動。

洪雯認為,設立「策略性創科基金」是一個進步,但期望特區政府未來再行多一步,讓港創投成為政府直接的金融工具,協助政府塑造香港新經濟結構。

倡扶持長線項目

勿偏重短期回報

立法會科技創新界議員邱達根認為,特區政府過去雖然有充足的外匯儲備,但一直避免直接參與業界的投資。然而,在自由市場上的投資者往往以純商業的角度考慮,故更願意投資短期高回報的項目,一些對香港未來發展意義重大,需要長期投資的項目,如晶片、科研成果轉化等創科行業就無人問津,長遠不利於香港培養人才及科研成果轉化。

他建議特區政府未來可直接投資對香港長遠發展有幫助的項目,而非純粹委託投資者,以免將短期投資回報作為主要考慮。

立法會議員吳傑莊指出,過去特區政府往往會找專業的投資機構進行投資,而管理者並非政府內部機構,可以充分利用專業人士的優勢,但同時管理者可能會更多考慮個人或公司利益,未必把香港未來發展作為第一考慮要素,違背「策略性創科基金」長遠提升香港的生產力和競爭力的原意。

他建議特區政府應設立自己的機構,以類似於新加坡淡馬錫的方式進行投資,一來可讓投資的方向更契合特區政府的政策,讓社會能及時培養出對應的人才,二來特區政府的主導可在產業引導上為業界帶來明確方向,加上香港本身具備的法治及「一國兩制」優勢,有助於內地及海外大企業對香港的發展前景更有信心,從而吸引更多行業龍頭企業落戶香港,帶動行業發展。

吳傑莊表示,特區政府早前表示會用50億元成立「策略性創科基金」,但作為主導機構的話,50億的投資金額相對不足,希望特區政府為了香港長遠的發展而更「大膽」些,甚至可投放十倍的數額,增強對香港創科發展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