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實驗3588人僅6人施援 警增宣傳冀喚醒市民關愛
香港虐待兒童案今年首8個月有795宗,雖然比去年同期升幅不大,但近期連串嚴重虐兒案警醒每一位市民,虐待兒童在我們身邊時刻存在,問題是有無「心」去舉報。警方和防止虐待兒童會早前進行一個社會實測,讓一名6歲女童「獨自」流落街頭1小時,其間近3,600多人擦身而過,結果絕大部分人視若無睹或不願施援,僅6人願伸援手,反映大部分市民對潛在危險中的兒童「無上心」。警方希望借助主題為「旁觀者Change」的「保護兒童計劃2022」,喚醒市民的關愛之心,打破「旁觀者效應」,發動全民力量早識別早介入幫助受虐兒童。 ◆香港文匯報記者 曾立本
警務處刑事總部刑事支援科高級警司李經晞昨日表示,今年首8個月的虐兒個案較去年同期微升1.9%,其間發生了不少令人痛心的案件,包括8月1名3個月大男嬰受虐待而死亡、9月深水埗1名5歲男童因營養不良而死亡,最近更揭發有院舍或幼兒宿舍懷疑虐兒案件。
在最近發生的虐兒案件中,28%受虐者為初生至5歲,難以自己向外求助,而逾70%的施虐者是受虐兒童的照顧者或家人。由於受虐者和施虐者同屬一個家庭,在家事不外揚的傳統觀念下,警方難以透過巡邏、情報搜集或臥底行動揭發案件,只能依賴市民的熱心舉報。
為了解市民保護兒童的意識強弱,以便教育公眾及引起重視,警方於今年7月聯同防止虐待兒童會進行了一項街頭社會實驗及問卷調查,模擬一名6歲女童單獨在荃灣大河道街頭逗留了1小時,人員在遠處拍攝觀察有多少市民會伸出援手。
180人回頭留意 怕惹事止步
警察臨床心理學家馮浩堅昨日分析實測結果顯示,1小時內有3,588人經過女童身邊,但只有180人有回頭留意。這180人中,只有6人關心慰問女童是否需要援手,僅佔約3%。警方向有留意而無幫助女童的市民查詢不幫忙的原因,他們的回答包括擔心引起誤會、懷疑是騙案、不知道如何幫忙、或希望有其他人會幫忙等。警方認為,這些未有主動提出施援的市民,在心底裏其實想伸出援手,只是心有顧慮。
警方又在街頭向340人進行問卷調查,涉及有否留意鄰居有虐兒情況,其中123名(約36%)受訪者指聽過鄰居有小孩哭鬧,其中70人(約57%)沒有進一步行動,41人(約34%)覺得「問題不大」、25人(約21%)覺得是「別人家事」,不便插手。
怕管別人家事 奢望他人出手
馮浩堅相信,香港人有保護兒童的意識,但未知該如何協助或不敢協助,或者寄望其他旁觀者會幫助,不一定要自己提供幫助。他呼籲市民應主動行出第一步,打破「旁觀者效應」,主動幫助有需要兒童,市民作為旁觀者,也不應低估自己能力,只要一個改變,由被動變主動,就可以阻止懷疑虐兒事件,這種風氣一旦蔚然成風,就會有更多人出手幫助。警方強調,一宗舉報若令社會早識別及早介入,就可拯救一名兒童,甚至一個家庭,也可推動社會增添一份關懷和關愛,因此將「保護兒童計劃2022」的主題定為「旁觀者Change(轉變/介入)」,希望透過一系列宣傳活動將保護兒童信息推廣給每一名市民,讓市民明白在虐兒案中「旁觀者」的角色其實非常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