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住宅需求日益增加,當地不少城市規劃專家認為在部分自然公園區域內適當建屋屬於平衡的做法。新加坡國立大學景觀設計教授黃雲惠指出,將建屋和保育視作只能二選一的零和遊戲並無好處,城市規劃需要深入研究如何開發土地,同時保護生物多樣性,將自然融入城市景觀。

黃雲惠指出,住宅區從選擇、規劃到建設,都要注意平衡生態需求。例如自然保護區內範圍較大、植被更茂盛、野生動物更豐富的森林需要盡量保留,一些邊陲地帶較年輕的再生林區則可以適當開發。在施工方法上,她建議不必徹底清除植被平整地形,改為將包括溪流和茂盛植被的綠地保留在住宅區中心,作為具有生態文化價值的自然公園。

黃雲惠還表示,住宅規劃可依照現有地形、水流和自然生態走廊,建立基本不改變原有自然環境的綠地網絡。開發綠地網絡時,也可以盡量回收利用自然環境已有的資源,無需大量增添新的表層泥土和植物。

非牟利組織「新加坡自然協會」主席、南洋理工大學植物學家肖恩·林(譯音)認為,烏魯班丹組屋區的興建方案能夠平衡保育與住宅需求,「在不犧牲關鍵發展需求下,保留充滿活力的自然環境,能讓新加坡變得更好。」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