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航天員精彩科普 太空植物採集首次天地連線直播
2022年10月12日16時01分,「天宮課堂」首次在中國太空站問天艙開講,新晉「太空教師」、神舟十四號乘組航天員陳冬、劉洋、蔡旭哲為全國青少年帶來一場精彩的太空科普課。「『小南』非常適應太空生活,長得非常好」,陳冬這樣介紹擬南芥「小南」在太空站的生長情況,這也是太空植物首次出現在天地連線的直播鏡頭中。在港通過直播觀看「天宮課堂」的學生對香港文匯報記者表示,看到太空植物的生長,聆聽「太空教師」的講解,真正體驗到「世間萬物無奇不有」這句話,更激勵自己要多探索未知,不斷進步。
◆香港文匯報記者 劉凝哲、金文博 北京、香港連線報道
神舟十四號乘組昨日進行的第三次「天宮課堂」時長約50分鐘。授課一開始,「太空教師」們先向同學們介紹了首次啟用的太空教室——問天實驗艙。陳冬說,問天艙有更多新的科學實驗櫃。其中的生命生態實驗櫃,是以生物個體為研究對象的實驗平台,由一個個像小房間一樣的模塊組成,每個房間對應不同的研究對象,就彷彿是動植物的太空旅館。備受關注的擬南芥「小南」和水稻「小薇」就住在這個實驗櫃裏。
太空種糧食 期待實現「禾下乘涼」夢
在本次太空授課中,陳冬直播演示採集擬南芥標本的全過程。「小南」首先轉移到科學手套箱中。陳冬佩戴上助力實驗的MR眼鏡,通過眼鏡的視野,地面上的人們也可以清晰看到手套箱內的一舉一動。陳冬通過語音控制MR眼鏡拍攝擬南芥的圖片並傳回地面。他小心地拿出剪刀採集樣品,並將其裝入凍存管中,待返回地球時將它們交給科學家研究。「非常期待能夠在太空站收穫我們自己種植的糧食,說不定在不久的將來,在月球甚至在火星我們都能實現袁隆平院士的禾下乘涼夢。」陳冬說。
劉洋展示了另一種在太空中生長的植物水稻「小薇」。經過70多天的生長,水稻種子已經長成一棵棵水稻植株。這次實驗的重要目標,就是要實現水稻從種子到種子全生命周期的培養。在生長盒裏,住着高稈和矮板兩種水稻。在地面上,剛剛萌發的水稻葉尖上會有「吐水」現象,這在微重力環境中更容易觀察到。
香港多個平台包括港台電視等當天都有同步直播,部分學校亦有組織學生收看。在喇沙書院,特區政府教育局局長蔡若蓮與約百名學生一起觀看直播。蔡若蓮在社交專頁表示,雖然今次香港學生只能「觀」課,卻是樂在其中,非常投入,同學在課堂後更提出不少有趣、有質素的問題,可見活動不僅增長了他們的太空科技知識,更激發了他們探索宇宙奧秘的熱情和追尋知識的動力。
在培僑中學,中五生李耀庭在課堂中留意到航天員和地球上分課堂的學生一起進行植物生長研究和採集示範。「當我看見同一種植物在不同的環境或重力有不同的生長方向和發展,第一刻的反應是十分驚訝的,真正體驗到『世間萬物無奇不有』這句話!同時這也證明我們還有很多很多未知的知識需要學習和探索,才能不斷地進步,創建更美好的生活!」
李耀庭表示,「天宮課堂」的實驗都是平時在地球環境很難看到的,在這次的「天宮課堂」中也了解到很多有關中國太空站的工作設備,進一步認識航天生活。雖然本身是主修文科的高中生,但是他卻對航天科技充滿好奇,更會去主動接觸。「我認為生活想要變得更好或者更方便,仍然需要科技力量的支持,對科技有一定的認識有時還可以融入和輔助自己的學習與工作,百利而無一害。」
盼港生入選載荷專家 登「天宮」去出差
他又表示,通過觀看「天宮課堂」三位航天員所做的科學實驗,認識到很多新奇有趣的知識,了解到科技的日新月異和高深,使他對航天科技又多了些興趣。「雖然自己是文科生,但也希望自己能在未來國家的航天事業中,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當真讓我獲益良多!」中三學生陳映霖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在這次「天宮課堂」中,航天員們的有趣講解啟發了她對航天科學研究的興趣,航天員們同時也用了精彩的實驗,去解釋很多平時大家較少機會接觸的科學知識,她很想有機會問問航天員們:「是什麼鼓勵着你們在遙遠的太空中進行科研工作?」而對於國家開始在港澳地區選拔載荷專家,她認為這無疑在未來給香港學生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參與國家航太科技發展。熱愛物理科的她透露,未來希望能成為一名老師,將知識傳遞給一代又一代的學生,為國家培養潛在的航天員和載荷專家。
培僑中學校長伍煥杰提到,學校正籌備成立一個興趣愛好小組,組織師生持續關注「天宮」太空站的發展和「天宮課堂」的舉行,同時也邀請師生們建議一些科普天地實驗,並希望向「天宮」推薦,以此提升學生們對航天科技的興趣,配合國家在香港地區招募載荷專家,期盼將來有學生能夠成為祖國的航天員。「登上『天宮』去出差!」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