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曾業俊)家族辦公室(FOs)及私募基金是公開資本市場以外的一大集資途徑,對不少初創及中小微企而言,是不可或缺的生存關鍵。華瑞資本合夥人阮思玲表示,近十年,高淨值家族或企業家的財富累積愈來愈成熟,因此市場對於單一家族辦公室(SFOs)或聯合家族辦公室(MFOs)的需求都愈來愈龐大,而高淨值家族管理財富亦愈趨專業。所以香港政府在過去兩年透過投資推廣署積極推廣FOs的發展,目的是希望香港成為亞洲FOs樞紐。
阮思玲引述大型銀行今年最新報告指出,平均每個家族辦公室最少每兩年進行7次私募基金投資,亦即初創或成長型的A至B輪成長項目。大灣區發展需要大量公司投資並落地生根,單純依賴現有的公開資本市場實在不足,因為好多大灣區項目例如數據中心,並非全部都有能力上市集資,FOs就可以彌補不足,為這些項目提供必要的人才及發展資金。
港IPO具優勢 與內地聯繫緊密
對於FOs生態圈發展方面,她認為新加坡在支持FOs方面的配套簡單清晰,通常會為FOs提供圖表解釋政策架構、投資者所須遵守符合的法規要求,以及稅務安排、要求、優缺點等等。反觀香港考慮得比較周詳,但推動速度就不及新加坡快。
阮思玲續指,香港與新加坡的差距主要在於「起步點」。新加坡在私人財富管理及私人銀行方面,始終比香港早十多年發展,因此配套及後勤辦公室的支持確實比較多。香港集資以首次公開招股(IPO)為主,較多大宗買賣及投資銀行、資本市場強勁,特別是與內地緊密聯繫,交易種類及額度絕對比新加坡豐富及優勝。
雖然新加坡的FOs生態圈比香港起步快,但香港近幾年已陸續推出相關政策及稅務安排配合FOs發展,例如引入了有限合夥基金(LPF)制度,吸引基金及FOs以有限合夥形式在港設立私募基金。最近,香港特區政府又建議為單一家族辦公室(SFOs)提供稅務優惠,並已進入立法程序,阮思玲亦對此表示十分歡迎,希望政府未來可以做得更多,支持以本港及內地市場為主的FOs來港落地。
港宜急起直追 亟需政策人才
她強調,每宗交易的成功都得來不易,如果相關政策欠缺清晰指引,投資者會因此卻步。未來政策落地時,政府須清楚指引FOs、會計及法律業界。而華瑞資本正因為看見香港朝着理想方向發展FOs生態圈,所以才會來港設立據點。
香港近年銳意發展成為亞洲FOs樞紐,阮思玲相信,本港已經具備必要條件,包括完善的法律、會計及銀行體系,現時只需要在政策及稅務安排方面實施更「貼地」的做法。近幾年有大量FOs進駐新加坡,主要因為該國擁有不少具豐富經驗的基金管理層及律師,促進整個FOs生態圈可以順暢發展。而香港正正缺乏經驗,因此更要持之以恒,維持長遠穩定的政策支持FOs發展,締造更多成功案例,以吸引人才並累積豐厚經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