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來,兩地科技創新合作不斷加深。2017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對在港兩院院士來信作出重要指示,強調促進香港同內地加強科技合作,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發揮內地和香港各自的科技優勢,為香港和內地經濟發展、民生改善作出貢獻,是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的題中應有之義。在此之後,兩地科研合作更加提速,內地成為香港科學家探尋科學夢想的熱土,香港科研人員也成為中國建設科技強國中不可缺少的力量。

港團隊參與國家「探月奔火」

2013年開始應用於嫦娥三號的相機指向系統、從40萬公里外帶回月壤的月表採樣及封裝裝置、2020年搭於天問一號的火星相機,都是香港理工大學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講座教授容啟亮團隊的傑作。在中國「探月奔火」路上,香港科研力量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多位港科學家獲國家級大獎

基礎研究一直是香港科研界的強項。2017年,經常空缺的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迎來一位香港得主。中科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學教授唐本忠,以聚集誘導發光項目獲得這一重要獎項,顯示出香港科學研究工作的「硬實力」。此外,在每年的國家科技獎勵中,都有大量香港科學家獲獎,近年來更有很多兩地合作項目獲得重要獎項。

中央政策亦不斷支持香港科學家融入國家科技創新事業。自2018年以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先後有17個基礎前沿類重點專項和科技創新2030—「腦科學與類腦研究」重大項目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對港澳開放。後續,國家還將加大支持力度,「十四五」期間將繼續推動國家科技計劃更大力度、更大範圍對香港和澳門開放。2022年,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在生命健康、人工智能、通信、新材料、電子信息等領域,對港澳新增開放15個專項,大力支持更多愛國愛港愛澳科研人員深入參與國家重大科研任務,助力國家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建設科技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