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宗衡(中)及其團隊研發出新型核糖核酸(RNA)納米顆粒,為治療動脈粥樣硬化提供安全有效的潛在方案。 中大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高鈺)動脈粥樣硬化導致的血管阻塞,是引發中風和缺血性心臟病的常見原因,惟目前常規外科手術治療具入侵性,而服食降脂類藥物則只能減慢病情惡化。香港中文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系副教授蔡宗衡及團隊,因應新興治療該疾病的基因調控治療,研發出一款新型的核糖核酸(RNA)納米顆粒,能自發靶向血管中斑塊細胞的受體,同時調控與斑塊形成相關的基因,為治療動脈粥樣硬化提供安全有效的潛在方案。

動脈粥樣硬化是一種慢性炎症,主要由高血脂水平誘發。當動脈壁內積聚脂肪、膽固醇和免疫細胞便會形成斑塊,令血管變窄,阻塞血流。如斑塊破裂會形成血栓,更會令大腦或心臟較幼的血管阻塞,引發中風或缺血性心臟病,甚至致命。

基因調控是一種治療動脈粥樣硬化的新興方法,但目前技術遞送基因至斑塊效率偏低。為克服有關技術的瓶頸,蔡宗衡團隊利用核酸納米科技,研發出球體狀、約70納米大小的新型RNA納米顆粒,其外層由約三百條「microRNA-146a」組成,有助調節與動脈粥樣硬化相關的促炎症通路,且能自發進入斑塊細胞促進遞送。

注射小鼠 斑塊面積減三成

動物實驗顯示,將新型RNA納米顆粒靜脈注射至有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小鼠後,可令主動脈中的斑塊面積減少約三成。

蔡宗衡表示,是次研究凸顯了核酸納米科技在治療心血管疾病的前景,團隊將進一步在大型動物中驗證新型RNA納米顆粒的安全性和療效,期望最終為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一種安全有效的納米藥物。有關成果已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