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擁抱職場變局 勇於提升自我
「90後」青年陳廣成,十年如一日與冷冰冰的機器做朋友,從職校畢業生成長為工廠的工程師,他以提升生產效率和良品率為榮,躬身參與到中國製造業的大變革之中;28歲的王恒,花了六年時間,啃下厚厚技術書籍,從負責消防、安保的物業安全員轉型為開發工程師,他見證了房企從賣房到做城市服務配套商的有益探索;新聞傳播學專業港青彭茵茵認準「宅經濟」大有可為,去年剛畢業就投身直播電商,專賣手機殼,因目標清晰、差異化明顯,入行半年戰績足以令同行艷羨……
近年來,受新冠肺炎疫情及全球政經格局變化的影響,內地年輕人的擇業、就業觀發生了巨大變化。他們拒絕「躺平」,從小處着眼,積極擁抱就業環境變化,修正自我就業方向與規劃,進而成功突圍,走出了一條條拚力奮鬥的職場路徑。 ◆香港文匯報記者 毛麗娟 深圳報道
在廣東鈳銳鍶數控技術有限公司的工廠車間,數千平米的廠房內排列着一排排的機器,三三兩兩的技師、工程師從容穿梭其間,觀察設備運行。十年來,「90後」青年陳廣成在這裏從學徒成長為新品開發部負責人。他率領團隊開發了一款K-430多功能複合加工設備,大大提升了3C電子產品生產效率。與傳統設備相比,這款設備製造的手機外殼光潔度、精度更高,且大大節約人力。目前這款產品被用於蘋果等手機品牌的生產。
時間回到十年前,陳廣成剛剛從廣東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數控技術專業畢業,在工廠當學徒。彼時,人工待遇不斷提高,企業的人工成本也不斷被抬升。身邊工友大部分都在按部就班地工作,對自身職業沒有過任何規劃。工廠的台灣師傅曾提醒他「要多去鑽研自動化」,當時「工業自動化」成為製造業轉型升級的「救命稻草」。而國內自動化工業基礎還比較薄弱,工業母機的很多核心零部件都需要進口,陳廣成意識到這是個人職業發展的「大機會」,「工業母機是工業的基礎,這個做不好,生產領域的精度和質量就無從談起。」
把握先機 投身工業母機研發領域
中國近年越來越難從境外發達國家進口到工業母機的核心零部件。「我們只能沉下心來,多渠道解決這一難題,一方面是工廠根據客戶要求,不斷打磨、調整、開發出市場需要的設備;另一方面是與核心合作夥伴合作,大家共同解決技術難題、研發難題。」在陳廣成看來,高精密零部件技術含量非常高,一家公司是沒有辦法投入無窮盡的資金、人才、時間、物力去做技術研發的,必須要志同道合者共同合作,才能優勢互補。
陳廣成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在工業母機研發領域,國內企業正在縮小與國外的差距,但僅僅是從50分提升到了80分,真正難的階段是如何從80分提升到90分。
「不僅精度要提升,產品做出來了,還要能穩定運行,還要搭配測試軟件。」陳廣成舉例說道,「如果能將一個發動機的生產精度從5微米提升到3微米,產品的性能就可大大提升、噪音就會大大降低;如果能將生產某些醫療器械產品的誤差控制在5微米之內,該產品被用於手術時的精確度、穩定性也會得以大大提高。」在陳廣成看來,這就是不斷迭代研發工業母機的重要性,更是我國工業智能化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
十年如一日 不斷更新自身知識技術儲備
「走技術路線需要耐得住寂寞,更重要的修行還在個人。」 除了長期泡在工廠鑽研技術、在家啃讀技術書籍、拿下行業內有含金量的技術資格證外,陳廣成還經常走出去拜訪客戶、了解市場需求、查閱國內外各種資料,十年如一日地不斷更新自身知識結構和技術儲備。
「以前大家接觸到的藍領工人是滿身油污、天天與冷冰冰的機器『耳鬢廝磨』,現在大家接觸的工廠技師、工程師不再僅僅需要掌握傳統的維修技能,還要鑽研跨學科的知識,需對自動化、軟件開發、信息管理、項目管理均有一定的了解。」陳廣成給心目中的中國智造畫了一個圖景,越來越多的工業企業在「進口受阻」後奮發圖強、開發出更多「國產替代」的好產品;越來越多的有志青年投身中國智能工業、以技術過硬的藍領為終生職業並獲得不低於社會平均水平的回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