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林立工廈中工作的人們透過一格格小窗向外望,目之所見總不似預期般養眼。近年來香港一些工業氣息濃厚的舊大廈紛紛活化,以塗鴉彩繪一掃外觀暗淡,然而如何能令真正的大自然得以擠進這逼仄有限的都市空間?在荔枝角D2 Place的天台,綠色正盎然地蔓延,無論是於遠處透過辦公室窗遙望還是親身上到天台的人,都可以找到一絲清新自然,為繁忙的都市生活提供小小的精神慰藉;而這天台上的綠,不僅改變了人的生活,也改善了人與自然的關係,更為這城市一隅,帶來新的生活樂趣。◆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黃依江
D2 Place的兩座大廈,在荔枝角區散發着獨樹一幟的年輕氣息。登上商場二期天台,映入眼簾的是一片片綠色枝葉——數十格整齊田圃種植着金不換、羅勒、通菜、番茄、羽衣甘藍、茄子、秋葵等香草和蔬菜,構成了今年新開始運營的「天台農場」(Rooftop Farm)。雖規模不及真實農場,但在過去的這個夏天,「天台農場」迎來一批批的導賞團,亦獲得了不少次數的收成。除了令都市人得到「田園農夫」的體驗,這個天台空間又帶給D2 Place以至這一區怎樣的影響呢?
D2 Place另闢蹊徑綠化工廈
「聯合國早前發出的倡議呼籲各國在2030年前減少50%碳排放,以達成將地球升溫控制在攝氏1.5度內的目標。」D2 Place市場及租務經理呂智樂介紹,這一「城市綠洲」正是源起於響應該呼籲。她提及早前商場亦進行了外牆翻新工程,用環保建築物料改善日照吸熱、杜絕冷氣外洩,從而提升節能效益,減少碳排放。實現了節能,自然也要擴充綠化,在香港這樣高密度的城市,天台是絕佳的綠化空間,但呂智樂還是想行前一步:「如果只是融入『Green』的概念,完全可以將這個天台打造成一個種植了植物的純粹予人休憩的空間,但除了給大家在這裏坐或休息,我們也希望它可以有個主題,因此,我們也同時引入了『Farm』的概念。」
整個夏天,呂智樂不時從位於長沙灣的辦公室向D2 Place二期天台眺望,眼見着綠意生機勃勃地從無至有,再到枝繁葉茂,心中有說不出的喜悅:「許多上班族望向窗外,都是想看到一點綠色,養下眼,而Rooftop Farm就不止於綠化裝飾的作用,你可以看到植物生長的變化,那是一種很奇妙的感受。」而除了給予遠望者生命律動的欣然,「天台農場」在教育意義方面的實現亦是功不可沒。
公眾互動提倡減碳生活方式
「天台農場」已經舉辦了數次工作坊及公眾導賞活動,參與者除了憧憬大自然的上班族,亦有許多年輕父母和小朋友。他們在這裏親手參與種植,認識本地農業發展和不同農作物。呂智樂稱:「很多小朋友都沒有見過生長前和生長中的農作物,他們只在市場超市見過果實,但是在這裏他們就可以看到作物培育、生長的全過程,甚至看到枯萎的、授粉失敗的案例,從而認識到植物生長的不同可能。」
她表示,伴隨「天台農場」的設立,他們同時推出了「Farm-to-Table」常設活動,即與商場內6間餐廳商家合作,將天台上生產的農作物提供給這些餐廳使用。「我們農場種植的作物大多比較快有收成,但數量不多,像香草之類就會供給西餐或輕食餐廳,通菜、秋葵那些又可以供給中餐廳或泰國餐廳,一開始那些餐廳持保留態度,但後來看到我們的收成是完全綠色健康且新鮮,所以回饋都很好。」一些私人導賞中,公眾可以親手採摘農作物果實交給「Farm-to-Table」合作商家即場煮食。呂智樂觀察到,有些小朋友原本抗拒吃蔬菜,但因為自己參與了採摘過程,於是變得樂於嘗試;而綠色食品亦令大家意識到健康和美味是可以並存的,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公眾的飲食習慣。
「Farm」概念亦融入了D2 Place每周的周末市集,呂智樂介紹:「以往我們的市集比較多手作,現在亦有邀請農夫參與周末農墟市集,將他們在新界農場的收成帶到荔枝角,讓大家可以買到本地種植的新鮮農作物及農產品,宣傳低碳生活並支持本地農業發展。所以可以說因為有了『天台農場』,『Green』和『Farm』元素也融入了商場的其他活動中,為大家帶來了生活的改變。」
善用空間發展工業區新可能
普遍本地商場均會保留天台或平台作公共空間用途,在節慶期間增設「打卡」位置或大型擺設予顧客參觀,卻較少活化這些空間。呂智樂認為,工業區的公共空間發展比起繁華商業區有更大空間,對於創意的發揮也更加包容,若能得到善用,有機會帶動和影響整個區的轉變。她希望「天台農場」可以作為荔枝角區一座連接社區的橋樑,為公眾帶來食、買、玩之外的新穎娛樂體驗,亦同時鼓勵公眾探索及善用公共空間。近年來不止荔枝角,觀塘、葵涌等香港工業區都發生了很多變化,隨着文創產業和文藝工作者入駐帶來的創意,也改變着舊區的樣貌與公共空間的氛圍。呂智樂說,儘管荔枝角仍未完全撕去舊工業區的標籤,但每日在這裏返工的人,一定都明白近十年這一區轉變的迅速。
「除了實現公眾體驗和教育,『天台農場』也讓大家更加關注香港農業。」儘管現在市面上有不少「天台農場」規劃管理公司,呂智樂還是從新界請農夫來照看維護「天台農場」:「隨着香港邊陲耕地面積愈來愈少,農夫也會很感激有這樣的空間可以在市區內推廣種植,雖然規模不大,但見到人們對種植如此重視、感興趣,他們也會很有價值感和成就感,也會跟我們互相交流給出關於如何進行活動的Ideas,一起發掘公眾需要,可以說是一種雙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