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勞澤 J.F. Clauser & Assoc.公司創辦人
◆阿斯佩 巴黎-薩克雷大學和巴黎綜合理工大學教授
◆蔡林格 維也納大學教授

量子電腦和量子通信技術近年成為物理學界的顯學,但原來在20世紀大部分時間內,相關技術的理論基礎一直都處於兩派爭議之中,直到1980年代前後,3位科學家分別透過多項實驗,推翻愛因斯坦等一派學者在量子力學問題上的錯誤推論,才使量子信息科學得以蓬勃發展。這3位科學家分別是來自法國的阿斯佩、美國的克勞澤和奧地利的蔡林格,他們亦因為上述「開創量子信息科學」的貢獻,獲頒昨日公布的本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

瑞典皇家科學院昨日宣布,將202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現年75歲的阿斯佩、79歲的克勞澤和77歲的蔡林格,以表彰他們在「糾纏光子實驗、驗證違反貝爾不等式和開創量子信息科學」方面所作出的貢獻。評審委員會表示,3人的研究為基於量子信息科學的新技術出現掃清了障礙,並形成了包括量子超級電腦、量子網絡和量子加密通信的龐大研究領域。3人將可平分1,000萬瑞典克朗(約706萬港元)獎金。

愛因斯坦「隱變量」爭議多年

在量子信息科學的發展過程中,其中一個關鍵理論是量子糾纏,即兩個處於「糾纏態」的粒子A和B(稱為「糾纏對」)即使相隔數光年之遙,也能夠具有互相聯繫的特性,當粒子A狀態發生某種改變(例如被人類觀測),粒子B的狀態必然會瞬間發生相應改變,且這種控制行為是以超光速方式發生。

不過長久以來,物理學家對於為何會出現這種現象都存在爭議,並因此分成兩派。以愛因斯坦為首一派斷定這種「超光速」行為是絕對不可能發生,他將量子糾纏稱為「遙距鬧鬼」(spooky action at a distance),認為測量結果必然受到某種未知的「隱變量」影響,並於1935年與其他學者據此提出「EPR悖論」;至於以丹麥著名物理學家玻爾為首的一派則反對這種解釋,認為量子力學的預測是對的。

1964年,認同愛因斯坦觀點的北愛爾蘭物理學家貝爾提出了「貝爾不等式」,指出如果「隱變量」真的存在,同時測量兩個分隔的粒子時,其結果的可能關聯性應該遵從某個嚴格的限制,那麼大量測量結果之間的關聯性將永遠不會超過某個值;不過如果測量結果顯示「貝爾不等式」不成立,就代表「隱變量」不存在。

本屆物理諾獎得主阿斯佩、克勞澤和蔡林格3人,正是憑着對「貝爾不等式」的實驗,證明愛因斯坦是錯的。

克勞澤設計了一個同時釋放兩粒糾纏光子的實驗,結果明顯違反了「貝爾不等式」,從而支持了量子力學,並意味量子力學不能被「隱變量」所取代。由於克勞澤的實驗仍存在一些漏洞,阿斯佩改良了他的做法,成功堵住一個重要的漏洞。到最後,蔡林格透過精密的工具和一系列的實驗,開始「糾纏態」的應用,他的團隊還展示了一種被稱為量子隱形傳態的現象,使得量子態在一定距離內從一個粒子移動到另一個粒子成為可能。

讚嘆中國「墨子號」量子實驗衛星

事實上,阿斯佩、克勞澤和蔡林格早在十多年前已被視為諾獎大熱門,尤其是他們在2010年已獲得被視為「諾獎風向標」的以色列沃爾夫獎。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自然哲學教授卡羅爾表示,3人得獎是「遲來的肯定」,「雖然3人開創的實驗技巧未必能直接轉化成應用,但他們建立了將量子糾纏作為技術資源基礎。」美國物理聯合會行政總裁莫洛尼也說,3人的研究證明了量子力學在現實世界有應用用途。

蔡林格昨日受訪時仍保持謙虛,表示沒想過能得到諾貝爾獎。他表示,量子糾纏不能夠像科幻電影一樣,把人類或個別物件傳送到一段距離以外,「但它可以將一個物件攜帶的信息,送到該物件重組的地點。」阿斯佩則借得獎機會,呼籲全球科學界應該對抗正在崛起的民族主義,「在這個世界不太友善、民族主義在多國肆虐之際,科學家致力維持這個國際性社群是非常重要。」

克勞澤則表示,非常高興「夠長命」可以得獎,「我從1969年開始就進行這個研究了」,亦很高興看見自己最初的研究能夠像滾雪球一樣,變成規模大得多的實驗。他特別提出中國的「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指出「墨子號」的實驗方式與他當年的幾乎一樣,「我的大約只有30呎長,他們的則是幾千公里的量子通信。」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