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美元及高通脹等問題導致全球民不聊生。圖為印尼民眾抗議燃油價格高漲。 資料圖片

美接連加息衝擊新興經濟體 勾起金融風暴慘痛回憶

美國聯儲局近期為遏抑通脹而接連大手加息,令美元匯率持續上揚,導致亞洲多地尤其新興經濟體的貨幣承受沉重壓力,情況與觸發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的背景相似,令不少亞洲公司勾起當時慘痛回憶。雖然亞洲多地政府早已汲取當年教訓,為在需要時捍衛本幣匯率而制訂多項措施,再度爆發類似金融風暴的風險估計不大,但很多公司面對強美元的衝擊,經營環境仍然艱巨,前景極不明朗,一些商戶甚至被迫考慮結業。

強美元對於不少亞洲地區的商戶構成壓力,尤其美元廣泛應用於全球商品交易。65歲的馬來西亞居民韋比辛尼和妻子經營咖啡店,由於馬來西亞令吉跌至24年來低位,加上牛油、麵粉和咖啡豆等材料的價格飛漲,今年利潤減少逾25%,他們需考慮加價,否則難以繼續經營,「我們為了生存可能被迫加價,但暫時仍不敢這樣做,擔心流失顧客。」他坦言在艱苦經營下,正考慮是否結束生意。

原材料成本急漲致經營困難

韋比辛尼夫婦的處境,是不少亞洲地區商戶同樣面對的困境,在包括菲律賓披索等多隻亞洲貨幣均跌至歷史低位之際,原材料成本急漲令經營更困難,不少企業都將目前本幣急瀉的局面,與當年亞洲金融風暴相提並論。

美國在1990年代經濟強勁增長,使美元利率上揚,美元需求因此增加。泰國當時採取與美元掛鈎的固定匯率機制,故需透過買入泰銖、賣出美元的操作維持匯率,然而泰國央行的美元儲備逐漸耗盡,加上泰銖受國際大鱷狙擊,被迫在1997年7月轉用浮動匯率制,結果引發席捲亞洲的金融風暴。

韓國與印尼當時實施固定匯率制,故幣值同樣暴跌,不得不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求援。雖然IMF在1997年底向泰國、印尼和韓國提供逾1,000億美元(約7,850億港元)財政援助,避免其金融系統崩潰,但多國經濟已受重創。在1998年,印尼、泰國、馬來西亞和韓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分別下跌13.7%、9.7%、6.7%和5.8%,當地不少企業破產倒閉,政局亦陷入不穩。

亞洲各國其後作出多項改變,減少再受到強美元的嚴重影響,包括擴大本幣債市市場,較少以美元舉債,且相繼取消與美元掛鈎的固定匯率制,紓緩外匯儲備壓力。再者,亞洲大部分國家成為出口型經濟體,錄得龐大貿易順差,能在緊急情況下動用更多美元儲備,避免本幣突然大幅貶值。

印度泰國干預匯市耗逾10%外匯

雖然亞洲多國早作準備,但在近期美元強勢下仍然受到考驗,需採取非常罕見的強力措施應對。越南盾近期幣值跌至29年以來低位,在總理范明政要求央行採取行動後,越南國家銀行上月宣布加息一厘。在越南加息的同日,日本央行入市干預日圓匯價,是自1998年以來首次。印度和泰國為干預匯市,本年至今亦分別耗用逾10%外匯儲備。

韓國傢具公司Mirage Furniture一向使用美元從越南購入產品,該公司表示因應韓圜疲弱,自5月起減少10%入口,若強美元和高通脹持續,便可能需要裁員。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