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圖塔,斷了幾層,斷了誰的魂……而青史,豈能不真,魏書洛陽城」,這是十年前周杰倫作品、方文山填詞的一首流行曲的歌詞,據說靈感是來自北魏(386-534年)楊衒之的《洛陽伽藍記》。

「伽藍」,粵語發音是「騎藍」,是來自梵語「samghārama」的音譯(也譯作「僧伽藍摩」或「僧伽藍」。從詞義上說,「僧伽」原本意思是僧眾共住的園林,即寺院。故此,《洛陽伽藍記》顧名思義,便是書寫北魏洛陽城寺院的專著。

以寺院為綱領 旁及政治風俗

《洛陽伽藍記》一共有五卷,分述城內、城東、城南、城西、城北七十餘處佛寺。基本筆法是以寺院為綱領,先寫建寺的人、地理位置、建築風格,再寫到寺院相關的人物、事件、傳說等。

由於洛陽是北魏都城,而佛教又是北魏的主要宗教,所以寫洛陽寺院自必然會旁及北魏的政治、社會,以至人文、風俗、地理等 。故此,《洛陽伽藍記》既是了解佛教的專書,也可以補充《魏書》、《北史》兩部正史之不足。 

目前,《洛陽伽藍記》有35個版本存世,最早的版本是疑為明朝嘉靖隆慶年間(1507-1572年)刊刻的明「如隱堂刻本」。而其中最有價值的版本當是明朝崇禎年間(1611-1644年)毛氏(晉)汲古閣刊刻的「津逮秘書本」。事實上,「津逮秘書本」是以存世最早版本「如隱堂刻本」為底本,以《太平御覽》和《太平廣記》(北宋兩本類書,日後談談)對校,版本相對精良(其中仍有一些校勘問題,今不詳談)。

翻開《洛陽伽藍記》,可以看到北魏政權很支持佛教的發展。據書中記載:「至於晉室永嘉(307-313年),唯有寺四十二所」,但是到了北魏末年,各州郡所立寺院已達三萬多所。由此可見北魏佛教之盛。而對於北魏民眾來說,佛寺除了具有宗教功能,更是他們日常文化娛樂活動的重要場所。

西域幻術戲法 寺院酬神娛人

書中卷一記載宮門南面的景樂寺在「六齋日」的時候,會舉辦不同的文娛活動:大齋之時,會設置「女樂」(女性歌舞者)表演歌舞,並有奇珍異獸在殿庭上舞動。除此以外,更有一些稱「異端奇術」的幻術表演(估計像今日的魔法),「飛空幻惑,世所未睹」。據《洛陽伽藍記》卷一記,這些幻術表演者,可以在「須臾之間」,即一陣子,就種出棗子和瓜果,分予現場觀眾,十分精彩。

這些幻術戲法本源自西域地區,後來成為了當時洛陽常見的民眾娛樂,也是寺院酬神娛人的重要活動。《洛陽伽藍記》記錄了北魏佛教的興盛,使它免於淹沒歷史長河。而我們通過其中的記載,既可以一瞥北魏佛教的精彩,也能窺其時漢胡合融的獨特文化。

◆ 葉德平博士(香港作家,香港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系高級講師,教授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科目,曾出版多本香港歷史、文化專著。)

逢星期三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