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孔子成長路看,外在環境深深影響着他人格的形成。圖為山東曲阜孔子博物館。 資料圖片

上文提及孔子本和母親一樣是「野人」身份 ,15歲那年得以認祖歸宗,承襲父親孔紇「士」的身份,這種從「野人」到「士」的變化,符合了美國心理學家布朗芬布倫納(Bronfenbrenner)所提出,生態系統理論(ecological systems)中第一層微觀系統。此文再介紹生態系統理論的其他內容。

我們試試由小至大、由內而外比畫出四個圓,最核心是第一層微觀系統,即家庭和學校;第二層是中系統,是家和學校的聯繫;第三層是外系統,父母的工作場所、社經地位、父母的朋友;最後是宏系統,是國家地區的文化氛圍、國家經濟、政治文化、次文化等。

我們今次就以生態系統理論看孔子的成長。

·微觀系統︰15歲之前是「野人」,嘗盡下層生活的甜酸。

·中系統︰孔子並無特定學校或老師,曾言「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可見其家和學校的聯繫並不明顯。

·外系統︰這個對他有深遠的影響,其祖輩家世顯赫。自孔子獲得「士」的身份後,即是階層跨越,可與「士人」打交道,擁有特權。父親的社經地位、交往朋友成了孔子成名的助力。

·宏系統︰這也是孔子能樹立起儒家大旗的最重要原因。孔子出世時正是春秋後期的社會大變動時期。舊制度崩潰,新制度未建,宗法秩序被打亂了,權臣或氏族間的殺戮無日無之,孔子提出要重建禮制,標榜「仁」道,正是要挽狂瀾於既倒。

生態系統理論重點是兒童成長的外在因素,孔子的《論語》中有一名句是「性相近,習相遠」,意思是人出生時本性是相近的,後來因學習環境和學習內容的不同,差別就愈來愈遠了,由此可見外在環境的重要。從孔子成長路看,外在環境深深影響着他人格的形成。

不過,外在環境也不是決定性的,外在內在同樣重要,相傳孔子有一個哥哥,其母地位遠高於孔子母親,成長環境比孔子優越得多,但卻在歷史上默默無聞。由此可見,孔子的成長有着外在動力(父母、時代等),也有內在的個人努力,在亂世中奮進迎難,終成萬世師表。

◆ 梁可茵老師(學研社成員,從事幼兒教育寫、教、編達二十多年,在書海澀論中尋找方便之門,喜歡發掘兒童行為背後的心路歷程,現為自由撰稿人,並把好奇投向歷史上小屁孩的成長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