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胡永愛、李薇 深圳報道)南京大學聯合騰訊研究院日前發布《敢問天籟 關於老年聽力健康的十個問題》(以下簡稱「報告」)。報告指出,中國65歲以上老年人約三分之一存在中度以上聽力損失,75歲以上老年人中這一數字上升到約到二分之一。病情進展慢、自我重視不夠、依賴家人支持且不願接受助聽器的使用,是中國聽障老人的共性。報告建議:社會支持、學科建設、國際經驗借鑒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政府、公益和商業化的齊頭並進,才能共同推動行業發展和技術進步,保障並提升聽障老人群體的整體福利。
報告指出,目前中國已有1.2億老人正在逐漸失去聽力,中國早在2006年就開始針對老年聽障這一群體出台了各類政策措施,從預防、康復等方面完善相關頂層設計,並在近年來持續開展核心技術攻關、優質企業引育、產學研協同創新、老年人聽力健康篩查等行動,然而在認知和產業發展上還存在諸多問題和挑戰。
在聽力障礙的認知上,中國僅有5%~10%的中、重度聽障老人使用助聽器,遠低於歐美等發達國家和地區30%的水平。報告認為,一方面,中國大多數老年人認為「耳背」不需要治療;另一方面,助聽器價格貴、效果達不到預期、使用麻煩和外觀不佳都會使老年人不願使用助聽器。同時,中國助聽器驗配師存在較大缺口,許多聽障老人較難得到專業的驗配服務,由於缺乏專業指導,不合適的助聽器戴上後會產生「嘯叫」,大大降低使用率。
騰訊推助聽器核心算法解決方案
騰訊會議天籟實驗室就此推出完全自研的助聽器核心算法解決方案。報告指出,人工智能技術在老年助聽器上的應用還處在技術適應和改造階段,其標準化需要進一步通過更具體的方法、體系和流程實現。比如,如何評估人工智能技術在老年助聽器降噪中的功能、降噪程度和在某些場景下使用的效果等。同時,技術需要與「人」的深度融合才能成為重啟老人聽力世界的鑰匙,因此也需要社會志願者服務體系以及基層醫療健康系統的有效銜接,尤其是在一些邊遠地區。
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申琦對報告進行解讀時表示,數字科技有望推動學科從基礎理論到聽力服務的全方位發展,這也是未來的創新亮點和難點所在。這意味着在提升老人聽力健康水平上,需要從實際國情出發,繼續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將聽力無障礙環境建設落實本土,引起國內各界社會面人士的重視。同時,以騰訊天籟行動為範本,未來期待更多科技企業能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助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