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異位性皮膚炎(濕疹)是香港常見的皮膚病,每5人便有1人在不同時期患有濕疹。很多人以為濕疹不過是皮膚病,沒什麼大不了,吃藥就會好;事實上,濕疹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工作和社交,反覆發病更會令患者的壓力及負面情緒大增,甚至可能產生自殺傾向。日前,濕疹關注組便舉行記者會,公布了由國際皮膚病患者組織聯盟(亞太區)在8月進行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本港超過五成濕疹患者關注心理健康,為此亦聯合香港過敏協會為患者提供免費心理輔導服務,鼓勵他們積極面對,重拾人生正軌。
其實,皮膚是人體的天然屏障,身兼香港大學內科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的陳俊彥醫生指出,皮膚一旦不能正常運作,致敏原和細菌就有機會入侵身體,令免疫系統產生過敏反應,導致濕疹。同時,他逐一破解5大誤解︰
首先,濕疹並非傳染病,而是免疫系統受影響而引致的皮膚病,所以並不會傳染他人;一般人可能將濕疹與具傳染性的癬混淆,癬及濕疹的相似之處為痕癢、泛紅、脫皮,及長期炎症性皮膚增厚等,但他們的成因各有不同。癬由真菌所感染,是可傳染的,可透過保護個人衞生以作預防,但濕疹的成因是遺傳及致敏原等引起,同時不具備任何傳染性,所以不用擔心會傳染家人或朋友。
其次,嬰幼兒濕疹是無法透過孕婦/母乳媽媽戒口來預防,正確做法是餵哺母乳、孕婦服用益生菌,以及為寶寶做好補濕,均可減低嬰幼兒患濕疹的風險。
第三,濕疹成因有先天因素,如父母患有濕疹,子女便有較高機會患上濕疹,同時有較大可能出現其他過敏症,如哮喘、鼻敏感等,也有外在及後天因素引發的濕疹,包括刺激物如清潔劑和人造衣料、致敏原如塵蟎和某類食物、環境因素如季節變化等。
第四,濕疹患者不宜盲目戒口,例如中國人較傾向戒吃牛肉,但其實並沒科學證據支持,而且過度戒口可能引起營養不良,對子女健康及成長反而造成問題,家長應詢問醫生意見,才戒吃引致敏感的食物,陳醫生建議濕疹患者只需按健康飲食原則 ,例如低糖、少紅肉、少辛辣飲食及避免飲酒或咖啡等便可。
最後,濕疹是免疫系統的一種反應,屬慢性皮膚病,不會完全康復,即俗稱「斷尾」,但患者只要管理好病情,仍有機會長期控制避免發病,令生活回復正常。
醫生按濕疹患者病情採用不同治療方案,若屬輕度濕疹,會着重皮膚保濕護理,採用外用治療藥膏包括潤膚膏、非類固醇或類固醇藥膏等﹔若療效不顯著或病情已踏入中期至嚴重,醫生便會考慮使用口服類固醇、口服免疫抑制劑、口服JAK抑制劑、生物製劑、濕包療法、紫外光燈治療等,如皮膚表面已經有細菌感染,有需要使用口服抗生素作緊急治療。
因此,隨着醫療科技進步,愈來愈多新型藥物的出現,好像新式的針劑濕疹生物製劑或口服抑制劑等令治療效果取得突破,尤其是對用傳統藥物未能改善病情的中度至嚴重患者帶來治療新希望。濕疹治療方法很多,專科醫生在臨床上會根據發病原因、發病部位、發病時間、主要症狀等來決定治療方案,選藥的時候一定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選擇,避免胡亂用藥導致更嚴重的不良反應。 ◆文︰Health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