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學生社團粵語班的介紹海報。

忙碌的開學季過去,日子漸回正軌,我也得以在國慶前輕鬆一下,偶爾還能和學生們聊聊天。一次同辦公室值班的內地學生閒聊,他說他特別愛周星馳的電影,我說你不懂粵語,周星馳的妙處只算懂得一半——他當然不解,我於是見縫插針地問,要不要學學粵語看?一番「故弄玄虛」,倒勾起了他的興趣,在我「三寸不爛之舌」的攻勢下,他雖然還不能理解《唐伯虎點秋香》裏諸如「9527」的隱喻,依然興沖沖地拿了張「粵協」的傳單報名去了。

這當然是我的一個「小套路」,為的是給校園裏新開的粵語班招生。最近幾年,得益於許多粵語區同學的努力,粵語文化日益得到重視,校園裏的粵語班在本土文化穩固的北京也開展起來,甚至到了全北京多所高校遍地開花的狀態,不得不說是一件奇事。如今,北大裏的粵協、香港文化會、澳門文化會等許多社團都開設了自己的粵語課程,這些社團負責人都找到我們,讓學校一起幫他們做宣傳,所以我也不遺餘力地推銷推銷!

其實,北京大學一直有研究粵語和廣東文化的傳統,只是過去主要集中在中文系的語言學和文學、民俗學方向,受眾並不算大。如今能夠枝繁葉茂並帶起一大群內地學生重新認識香港、了解粵語,自然同活躍在校園裏的港澳同學息息相關。受疫情的影響,他們中的很多人已經好久沒有回家;而身在異鄉多時,他們在抱團取暖之餘,又自覺地宣傳起嶺南文化,不自覺地擔任了溝通兩地的橋樑。有時我在周末走過教學樓,看到粵語班裏人頭攢動,許多人跟着講台前的「老師」磕磕絆絆地「六聲九韻」,我在好笑之餘也不由得佩服這些站上講台的同學——或許,更應該佩服的,還有那些想學敢學,願意接觸粵語的內地同學吧!

看到他們學廣東話,我不免會想到我剛來北京時學普通話的場景。所謂「普通話」,不是Simple的「普通」,而是「普遍通用的話」。我在香港長大,普遍通用的不過粵語和英語,當然不存在「方言」的意識;而一旦來到內地成為別人眼中的「他者」,原本普通的也就不再普通。其實,換個角度看問題,每個人都可能是別人眼中的「他者」。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顯然北大的孩子們比我更明白這個道理。我不確定為期較短的粵語班到底能教會多少,我更感興趣的是,自己要不要也在工作之餘抽個空,到外面報個班好好學習下普通話?

◆作者/圖片:香港專業人士(北京)協會秘書長 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 王柏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