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教授賴廉士(前排中)與香港大學醫學院師生合照,攝於1941年。1942年,賴廉士在東江縱隊的協助下,從深水埗的日軍戰俘營逃至中國內地。同年,他成立英軍服務團,協助營救在中國內地的英國軍民,兼參與盟軍的抗日情報工作。 作者供圖
◆東江縱隊隊員曾使用的步槍刺刀及鐮刀。 作者供圖

1941年12月8日早上,日軍越過深圳河入侵香港,爆發歷時18天的香港保衛戰。12月25日,港督楊慕琦爵士向日軍投降,開始了香港三年零八個月的黑暗歲月。這段香港抗日的歷史,有什麼動人心扉的故事?以下分享當中一些最觸動人心的故事︰

秘密助脫險 救800餘人

「秘密大營救」︰香港淪陷前,大量積極抗日的文化人士從內地移居香港。日軍佔領香港後,威脅到這班愛國文化人的性命安全。周恩來以中共中央南方局的名義電告廖承志︰「由於國民黨頑固派的反共倒退政策,許多重要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被困留香港。他們是我國文化界的精華,要想盡一切辦法把他們搶救出來,轉移到後方安全地方。」

中共地方黨組織和東江游擊隊隨即策動周密的計劃,於1942年初展開大規模的秘密營救行動。文化人在精密保護下,分批從日軍嚴密封鎖的港九新界地區轉移至游擊隊控制的安全地帶。這次行動中,民主人士、文化人士、知識青年及家屬約800餘人脫險,包括何香凝、柳亞子、梁漱溟、鄒韜奮、茅盾、胡繩、千家駒、黎澍、范長江、喬冠華、夏衍、胡風等知名人士。一些國民黨人士、英軍官兵和國外僑民亦在營救行動中成功離開香港。

值得一提的是,何香凝是廖仲愷夫人,柳亞子曾任孫中山秘書,如果被日軍逮捕,不免成為汪精衛偽政權的擺設。然而,何、柳二人年紀大,不能走東西兩線的山路,只能經水路逃離香港。何、柳二人和家人先在銅鑼灣避風塘駁艇上暫避,至1942年1月轉往長洲,再搭帆船經東北水域前往海豐。途中無風,被迫在西貢糧船洲一帶漂流5天,斷水斷糧,幸得游擊隊聞訊前往解救,最終成功將他們送往海豐。何香凝感觸寫下《香港淪陷回粵東途中感懷》一詩曰︰「水盡糧空渡海豐,敢將勇氣抗時窮,時窮見節吾儕責,即死還留後世風。」

潛入集中營 助兵員突圍

拯救盟軍戰俘︰1942年2月,港九大隊在新界西貢黃毛應村成立,原香港淘化大同罐頭廠工人蔡國樑任大隊長,原香港青年知識分子陳達明任政委。這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游擊隊以香港本地農民、漁民、工人和知識青年為主體,後來發展至近千人,是香港淪陷期間唯一一支成建制、由始至終堅持抗戰的武裝力量。

港九大隊自成立至1945年初,拯救了約百多名英、美飛行員,送往中國內地。最早一批由港九大隊協助逃脫的英國戰俘是被囚於深水埗集中營的賴廉士上校(Colonel Lindsay Ride)、秘書李玉標、莫利中尉(Lieutenant D.W. Morley)和戴維斯准尉(Sub Lieutenant D.F. Davies)。1942年1月初,深水埗集中營守衛並不森嚴,四人成功逃離集中營,乘舢舨先後穿過荔枝角海灣,再至西貢,在西貢北港坳遇見港九大隊大隊長蔡國樑。大隊協助四人到達企嶺下,乘坐木船橫過大鵬灣,在鯊魚涌登陸,再轉往惠州。其後賴廉士成立英軍服務隊,與東江縱隊合作,解救囚禁於香港集中營的盟國戰俘。

1944年2月11日,中美空軍混合團克爾中尉在指揮轟炸啟德機場時座機中彈,跳傘降落在機場北面觀音山。其後,港九大隊突破日軍重重包圍,將其護送到西貢大浪西村港九大隊基地,然後轉移到大鵬半島土洋村東江縱隊司令部。

同仇敵愾︰香港參與抗戰全紀錄(四之三)

◆香港地方志中心執行總編輯 蔡思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