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大涼山天高雲淡、澄明曠遠,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聯合中央美術學院、榮寶齋開展了「走進大美涼山、描繪時代新貌」採風創作活動,四川省涼山彞族自治州曾經是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過去這裏的一些群眾世世代代過着「出門靠走、過河靠溜」的生活。

如今,涼山州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所有鄉鎮和建制村實現了100%通硬化路,出門水泥路、抬腳上客車。連日來,中央美術學院的老中青三代藝術家深入大涼山的昭覺縣、喜德縣、美姑縣、寧南縣等地,寫生創作、揮灑潑墨,用畫筆講述一個個鮮活的脫貧故事。

大涼山地處四川西南部,夾在洶湧的金沙江和湍急的大渡河之間,這裏山高谷深、溝壑縱橫。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和二十多位藝術家第一站就來到了昭覺縣的三河村,這裏曾經是國家級深度貧困村。2018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曾來到這裏考察慰問。

四川省涼山州昭覺縣三河村第一書記 李凱:他說三河村資源比他去過的很多地方植被覆蓋都要好,三河村植被覆蓋率接近60%……

走進三河村舊址,藝術家們圍坐在彞族老鄉家的火塘邊,問詢他們的生活狀況。這位名叫吉木子洛的彞族阿媽介紹說,這幾年在村幹部的帶領下,家裏的生活有了巨大的變化,2019年全家搬到了新村,住上了寬敞明亮的新房子,孫女當上了幼教老師,家裏人均年收入將近3萬元,徹底擺脫了貧困。

中央美術學院院長 范迪安:奔向小康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整體搬遷安置,但是把這個地方留下來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我們剛才看到這裏植被豐富,周邊自然景觀環境非常好,以後會發展得越來越好……

2019年2月,三河村開始了第一批易地扶貧搬遷,一座座新村拔地而起,這裏不僅道路平整、設施完備,村裏還專門配備了學校、衞生站和商店,極大地方便了村民們的生活需要。剛上初一的吉好有果不僅搬入了新家,還和弟弟妹妹一起入讀了西昌最好的學校。

四川涼山州昭覺縣三河村初一學生 吉好有果:以前在老家都在一個小房間裏,小屋子裏都很擠,很不方便,也很暗,搬到新家以後,有了更好的生活,有了自己的房間,也有了自己的書桌。

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到這裏視察時,吉好有果唱起了《國旗國旗真美麗》,畫家白曉剛聽到這個故事,決定以吉好有果姐弟為對象,創作一幅作品《老屋前的吉好小姐弟》。

中央美術學院造型學科基礎部主任 白曉剛:鄉村的變化對他們來說是非常強烈的,眼睛裏有一種對新時代的嚮往,老房子斑斑駁駁,(具有)這種歷史的痕迹,我希望表達一種從這裏走出去,新生活更加美好的願望吧。

採風團裏最年長的孫景波教授今年77歲了,他曾經在雲南、青海等少數民族地區生活過多年,創作有《阿細新歌》《小卓瑪》《小憩中的撒尼族母親》《佤山人家》等反映少數民族生活的作品,這次在大涼山看到彞族老鄉們生活的變化,有感而發,現場創作了一幅名為《三河村吉木子洛家老屋子》的作品。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 孫景波:現在這個村子已經成為歷史的遺跡,新村給我一種山鄉巨變的感覺。我們來寫生也有這個目的,來描繪、體驗三河村的變化,將來展覽當中會形成一個對比,我們畫家用自己的眼睛見證歷史的變化。

看不完的山鄉美景,說不完的生活變化。如今三河村的鄉村振興畫卷,就是中國精準脫貧的真實寫照。

中央美術學院院長 范迪安:我們美術工作者就是要堅持深入生活,走進人民群眾今天建設家園的生產勞動現場和他們的生活氛圍之中,用我們的畫筆描繪新時代中國鄉村的巨變,也用我們的作品為今天的鄉村振興做出應有的貢獻。

四川省涼山州昭覺縣三河村第一書記 李凱:這次中央美院的20多位教授來到三河村,以三河村為背景,以這裏的山、水、草、木為創作原型來進行藝術創作,我覺得是給我們三河村留下了非常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文化財富。

在海拔四千多米的大風頂國家自然保護區,藝術家們頭頂炎炎烈日,腳踏崎嶇山路,一些藝術家產生了強烈的高原反應,吃上幾粒抗高反的藥,他們就在山坡上支起了畫架,顧不上勞累不適,全身心地投入創作中。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 丁一林:我有時候非常慶幸自己是一個畫家,因為在作畫的同時實際上是飽了眼福,我們可以看到千變萬化的自然景色,而且還能帶回傑作,帶回一些作業回去,覺得非常高興。

中央美術學院修復學院院長王穎生1995年曾到大涼山寫生創作,這次故地重遊,看到27年間的巨大變遷,他連續創作了《雲起大風頂》《涼山的孩子》等幾十幅作品近百個人物,抒發心中的感觸和感動。

中央美術學院修復學院院長 王穎生:整個涼山地區脫貧攻堅工作做得非常好,跟我27年前到涼山,整個涼山人的生活現狀有了很大的改變,這種改變不僅僅說他的生活條件改變了,甚至他的精神狀態,整個的精神面貌都有很大的改變。

九天的採風創作旅程,藝術家們走訪了涼山州的昭覺縣、美姑縣、喜德縣和寧南縣,創作了大大小小几百幅油畫和國畫作品,用手中的畫筆記錄了涼山州人民的幸福生活和脫貧攻堅背後一個個感人的故事。

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第四工作室主任 裴詠梅:我覺得這次對我的觸動非常非常大,我們非常希望能夠走到生活中來,走到我們大涼山(具有)彞族少數民族風貌的地方來採風,其實給我們打動是非常大的。

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副教授 王子錕:每天除了從早上開始到晚上的創作,其餘時間還能感受這種當地的文化特色,各個方面的熏陶和感染我覺得都非常好。

採風歸來後,許多藝術家一頭扎進了工作室,帶着對大涼山人民的一份敬意,完成了多幅畫作,用手中的畫筆再現一個個難忘的瞬間。

中央美術學院修復學院院長 王穎生:回來把不完善的補完,還有的根據素材進行再創作,我回來就補了十幾張,包括當時的寫生,我覺得這次整個的收穫特別大。除了個人的創作,我們還進行了合作,所以大家的感受就是涼山真的是個好地方,我們要重返涼山,我們還要再回到涼山。

這次採風寫生歷時九天,途中走訪四個縣。其中海拔最高的大風頂有四千多米,大涼山的壯美山川、良好生態和老百姓煥然一新的生活面貌,深深感染着中央美院的藝術家們,他們不顧三伏天的高溫,堅持戶外創作,衣服被汗水浸透也全然不知。接下來他們還要去哪裏採風?他們的創作是否能如期完成?我們繼續為您帶來「走基層·採風大涼山紀實」。

(來源:央視新聞)

責任編輯: 趙霁